原文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候謂堵師讚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候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鹿,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適,至而求鹿。答曰:"餘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複召以為其子傳。其禦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傳,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古巴以有罪益信。
——《韓非子》
譯文
樂羊作為魏國大將去攻打中山國,他的兒子卻在中山國。中山國君主煮了他的兒子並把肉羹送給樂羊,樂羊坐在軍帳中吃這肉羹,吃完了一杯。魏文侯對堵師讚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堵師讚回答說:“他的兒子他都能吃,還有誰不能吃呢?”樂羊從中山國回來,魏文侯獎賞他的功勞而懷疑他的忠心。魯國的孟孫打獵,獲得一隻小鹿,派秦西巴裝到車上押送回去,而大母鹿跟隨著叫個不停。秦西巴不忍心而把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回來後,一到家就向秦西巴索要小鹿。秦西巴回答說:“我不忍心而把它還給了它的母親。”孟孫十分生氣,就把秦西巴攆走了。過了三個月,又召回秦西巴讓他做自己兒子的師傅。孟孫的車夫對孟孫說:“過去您懲罰他,如今又召回他當您兒子的師傅,這是為什麼呢?”孟孫說:“他這個人不忍心傷害小鹿,又怎麼會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呢?”所以常言說:“巧妙的欺詐不如笨拙的誠實。”樂羊因為有功勞而被懷疑,秦西巴因為有罪過而更加被信任。
法家智慧故事
古人雲:“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一個人精能,不是壞事,但把精能用錯了地方,虛偽巧詐,處處給人耍心眼,再精再能的人也有玩砸是時候,也有被人戳穿的時候。曆史上,不少精能之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還是害了自己。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漢光武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兒提時候就天資聰慧,聰明過人。汝南人許劭善於知人,當時就曾稱劉曄有“佐世之才”。二十來歲時,更是突顯其見識超凡,才智超群。
劉曄當時很受魏明帝的信任和器重,然而他卻精明過頭,竟然與明帝和同僚們耍起心眼來。魏明帝準備攻伐蜀國,朝臣們在內外都說“不可”。唯劉曄一人,入朝與明帝議事時說“可伐”,出來與朝臣們議論時則說“不可伐”。劉曄有膽有識,兩種意見都能講得符合情理。
中領軍楊暨,是明帝的親信大臣,又很尊重劉曄,主張不可攻伐蜀國的態度最堅決,每次從宮內出來,他都要去看望劉曄,劉曄就給他講述不可伐蜀的原因。明帝與楊暨談論起伐蜀之事,楊暨懇切地勸阻,明帝說:“卿書生,焉知兵事!” 楊暨謙謝說“臣言誠不足采,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明帝說:“曄與吾言蜀可伐。” 楊暨堅持說,請把劉曄召來對質。當即下詔召來劉曄。明帝問他,他始終不肯言語。
事後他單獨進見明帝,責備明帝說:“攻奪別國,這是重大機密,我能參與這麼重要的謀劃,連睡覺做夢都怕泄密而獲罪,怎麼敢對別人說呢?更何況用兵之道全靠詭計多端,軍事行動在沒出發之前,唯恐不夠機密。陛下公然這樣明白地表露出來,我深怕敵國早就知道了。”劉曄見過明帝以後,出宮又責備楊暨說::“釣魚的人釣中了大魚的時候,一定得把線放長些任隨它轉遊,等到可以克製它的時候再一拉緊,那就不會不成功了,人主的威勢,何止是大魚呢!您的確是個正直的大臣,您的計謀既然不被采用,您不能不深思呀!”
劉曄左右逢緣,八麵玲瓏。可是,到底還是有人看穿了他的把戲,對明帝說:“劉曄不忠實,他最會窺測陛下的意旨而采取迎合的態度。陛下何妨試著故意反著本意問他,如果他的對答與所問的恰恰相反,就說明劉曄與陛下的意旨相合,如果每問正好是相同的回答,那麼,劉曄的虛情假意就會全盤暴露,無處可逃了”。
明帝照此試驗了幾次,果真覺察到了劉曄的虛偽,從此就疏遠了他。劉曄終於為此發狂,因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