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1 / 1)

原文

夫權者,神聖之所資也;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此三者,聖人之所則也,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聖人之憎惡也內,愚人之憎惡也外;聖人將動必知,愚人至危易辭。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知者善謀,不如當時。精時者,日少而功多。夫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是以聖王務具其備。而慎守其時。以備待時,以時興事,時至而舉兵。絕堅而攻國,破大而製地,大本而小標,埊近而攻遠。以大牽小,以強使弱,以眾致寡,德利百姓,威振天下;令行諸侯而不拂,近無不服,遠無不聽。夫明王為天下正,理也。按強助弱,圉暴止貪,存亡定危,繼絕世,此天下之所載也,諸侯之所與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知蓋天下,繼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管子》

譯文

權謀,是神聖君主所依賴的。獨到的明智,好比天下的利器;獨到的判斷,好比一座精密的營壘。這二者是聖人所要效法的。聖人總是戒慎事物細小的苗頭,而愚人隻看到事物暴露以後;聖人憎惡內心的惡劣,愚人憎惡外形的惡劣;聖人一動就知其安危,愚人至死也不肯改變。聖人都是能捕捉時機的,但不能違背時機。智者善於謀事,但不如抓好時機。精於時機,總是費力少而成果大。謀事無主見則陷於困境,舉事無準備則歸於失敗。所以,聖王務求做好準備而慎守時機。以有所準備等待時機,按適當時機興舉大事,時機一到而開始興兵。絕堅壁而攻下敵國,破大城而控製敵地,根本雄厚而目標很小,保全近國而攻伐遠敵,用大國牽製小國,用強國役使弱國,用人多招取人少,德利百姓,威震天下;令行於諸侯而不遭反抗,近的無不服從,遠的也無不聽命了。本來一個明王擔當天下的領導者,是合理的。抑強助弱,禁暴國而阻貪君,保全亡國而安定危局,繼承絕世,這都是天下擁戴,諸侯親附,百姓稱利的事,所以天下樂推以為王。至於智謀蓋天下,斷事冠一世,才能震四海的人,這便是王業的佐臣了。

法家智慧故事

身為管理者必須要有獨到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一個優秀管理者能夠防微杜漸,不為表象所迷惑,懂得等待時機,善用機遇。歌德說過“善於捕捉機會者為俊傑”。有才能的人遇上好機會,能夠大展宏圖;平庸之輩,遇上好機會,也可略施一技之長;但是沒有機遇或者總是錯失機遇,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很多,但有大智慧的人卻很有限。這裏包括非常恰當的審時度勢,非常精到的自我認識和判斷力,以及及時收放的魄力。

範蠡是春秋戰國之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商人,被稱為一代商聖。範蠡足智多謀,智慧超群,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範蠡年少時人們都把他看成一個不正常的人。不過他看問題卻像聖賢一樣明察一切,人們簡直無法和他交談。範蠡跟隨越王勾踐,深謀20多年之後,終於滅了吳國。越國稱霸,勾踐拜範蠡為上將軍。但是範蠡在長期與勾踐的接觸中,對勾踐的人品、性格有深刻的了解。範蠡看出勾踐是“大恩不報,大功不還”之人,不是一個可以共患難的人,不顧他的威脅,偷偷乘船離開了。

離開越國之後,範蠡還給老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長頸鳥喙,隻可與同患難,而不可與之同樂,子何不去?”文種見信後,也感到後怕。他憂心忡忡,稱病不朝,被人報告了勾踐。勾踐決定對文種下手。

這一天,勾踐召見文種,文種到達,還沒說話,勾踐就拿出一把寶劍遞給文種。說道:“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這話等於讓文種自殺。麵對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勾踐,文種無話可講,長歎一聲,自殺而死。一代名臣,落得如此悲慘下場,隻怪沒有聽範蠡的話,沒有看透勾踐。

而範蠡離開越國以後改換姓名,到了齊國自謂鴟夷子皮,在海邊辛辛苦苦地耕種勞動。沒多久,身家就漲到數十萬,成大富翁了。齊人聽說他的厲害,想拜他為相。範蠡喟然歎道:受這種尊重,不是一個好兆頭。於是,他把相印還回去,把錢財散給親友,拿一點值錢的寶貝就雲遊去也。到了陶這個地方,範蠡認為這是天下的中心,交通便利,可以致富。他便候時轉物,專作物流業,沒過多久又富可敵國了,天下稱其為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