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與周作人》韓文版序(1 / 1)

金老師來信說,《魯迅與周作人》的韓語版不久將問世。閱罷,我既高興,同時又在心頭浮泛起孑然伏案時的心境。時光如白駒過隙,回想蟄居書房時的情景,恍如隔世。該書出版之日,也是我精神上處於困頓之時。那時候,我的心好像附在了魯迅和周作人的精神世界上,難以自拔。該書寫就,方知自身與先驅們的距離有多遠。書中或多或少帶有本人強烈的主觀色彩。我一直想要修改此書,可是,由於瑣事所累,至今未能如願。寫作向來是留有遺憾的工作,由於受當時各種狀況的影響,回過頭來,發現書中尚有許多內心感悟未抒發出來。就這樣,該書將以未盡的麵貌出現在韓國讀者麵前了。我誠摯地企盼同行提出意見,也希望聽到他們批評的聲音。該書為我開辟了新天地,也給我期待結識新朋友、聽到新見解打開了一個窗口。其中,定有良師益友相助那是自然的了。

中國和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兩國之間持有相似的傳統,也經曆過相似的苦難。孩提時常聽到與半島有關的故事,總感覺彼此間有太多的相同點。近來,不斷聽說韓國作家與學者也漸漸對我們之間的相同點予以關注。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韓兩國知識分子都背負著沉重的使命。也就是說,人類該怎樣在不失自身的尊嚴和個性基礎上,又能朝著更加多元文化方麵發展。東亞人民曾經遭受過無數次對舊傳統的挑戰,因此銘感不忘。當年,魯迅與周作人同樣麵臨過這樣的難題。在我看來,他們的經曆是我們當下人的寶貴財產。讀他們的作品,就是為迷失方向的人們找到參照。這一點,我感同身受,所謂“曆史要重新解讀”的意義就在於此吧。

中國近代史充滿磨難,可是過去的痕跡如霧氣般已變得模糊,也漸漸被忘卻。我在偶然的機會,了解了當代青少年的曆史觀,他們與老一代存有深深的鴻溝。曆史要進步,雖然我們不能讓下一代生活在痛苦的回憶之中,但是,曾經經曆過的曆史是絕對不可以忘記的。魯迅先生就是拒絕“忘記”的人,他一生思考的是怎樣把人們從被奴役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他告誡人們一邊瞪大雙眼直視世界,一邊揭開曆史的帷幕和疑惑。我認為,當今的東亞人民依然應背負這一曆史使命。經受過挫折的民族,在挫折中舔舐火辣辣傷口的同時,身體也要站立起來才能進步。

多年前曾在電視中看到韓國青年為爭取民主與自由抗爭的畫麵,倍感親近,也暗歎他們無所畏懼的精神的可貴。現在,多數中國青少年缺少這種激情,他們似乎被物欲所纏繞著。中國在巨變的同時,也麵臨許多問題。正如當年魯迅先生所說,人們有時陷入瞞與騙的大澤之中。少數人每天隻追求滿足,自欺欺人,為自己設計著灰色前景,以為那才是現代化。不知現在韓國青年如何,我想不論路怎樣不同,兩國青年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多進行溝通的,如是,也許會使我們看到更光明的未來。我們需要彼此理解地去瞭望世界,這個工作實際上早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