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書陸陸續續寫了一年,現在總算交稿了。因為有《流年碎影》在,寫張中行的傳記就有點困難。要了解他的生平,他的那本自傳已經很完備了。但這一本書的寫作,在我是兩方麵的原因,一是了卻先生生前的願望,他希望我能以這一代人的眼光隨意說些想說的話,無所謂道德的高度,或思想的高度。二是我通過他,希望了解幾代人的血脈聯係,與其說寫舊的歲月,不如說在解析我們這代人的內心。自然,評述多於史料的勾勒,感受漫過了時光之野,說是一本評傳也許是對的。
曆史是由普通人寫出的。那些被埋沒的人,留著這個世界的本真。這些細小的存在,在組合著我們的生活的要義,可是我們有時候卻看不到它。如果說張中行在思想史上還有一點價值的話,那麼他的寒士心態,普通人的智慧,昭示著國人的一種靈魂。我們這個民族所以不滅,能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乃因為有著無數這樣人的支撐。隻是大多數人無聲地沉默著,不被士大夫關注而已。
這一本書收筆的時候,我的父親突然病故。7月13日我從北京返到遼南,他已在彌留之際了,談話間還關注著本書的寫法。那一天他安詳地離開了世間。我忽地覺得自己的另一部分失去了,好像許多話還沒有和他說完。我的寫作,深受他的影響。記得六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寫文章,就是父親幫助修改的。多年來我的每一本書出來,第一個讀者都是他。可惜現在無緣於此了。其實我這些年關注曆史,與早期的記憶很有關係。父親在農場勞改了十八年,我是在他的痛苦的影子裏開始了解這個世界的。在敘述張中行的一生時,我的腦裏一直也有著父親的形象,雖然他隻是一個曆盡劫難的小人物,可是思想和張中行在許多地方相似。在相似的命運裏,他們那幾代人,背負了一個苦澀的夢。我有時想,對於上幾代人,自己有義務寫下點什麼,因為畢竟有些親曆的感受。而我的女兒這一代,是否也這樣看人看事,還做著類似的夢,就不太知道了。
那麼,這本薄薄的書,就算對我的父輩、祖輩及他們的同代人的一個祭品吧。對於過去的年代,我能做的,也隻有這些。
2008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