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如此千年如一日的中國式的過年文化呢?
因為中國人過的這個年,與其他的節日不同,是特別強調整個家庭成員團聚在一起來歡度佳節的。中秋、清明、端午、重陽,當然也是如此,不過不如年節要求全員參與,缺一不可的高標準。吃年夜飯舉起酒杯的時候,半夜煮第一鍋餃子的時候,要是少了一位該來而沒有來,因為誤車趕路該到還沒有到的家庭一員,那種遺憾,那份欠缺,個中心情,真是難以形容。所以,每到佳節臨近,無論外出務工的,出門求學的,抑或分派外地的,遠走他鄉的,都要想盡辦法回鄉,回家,回到親人身邊,回到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中間。他們為什麼這樣歸心似箭,風雨兼程,行色匆忙,旅途奔波呢?因為在長久的小農社會裏,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體,勞作生息,甘苦與共,由於同血緣,同命運,已經養成一種融化在血液裏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像候鳥一樣,不管天南海北,不管各自西東,到了這一天,到了過年的這一天,必須要飛回舊日的老巢,重拾曾經感受過的溫馨甜蜜,記取曾經領教過的苦澀酸辛。千古以來,這許多不變的過年程式,不憚重複,就是要你珍惜這個傳統,不忘這個根本。家與你,你和家,骨肉親情,密不可分。
年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全部成員的會集,使家庭這個社會的細胞,更加緊密聯係,更加團結友愛。這一點,也是數千年來中國人別的節可以放在其次,年卻是非要過好,而且要好好過的原因。它的意義還在於,因為在中國,也許隻有我們的方塊字,是將“國”和“家”結合起來,構成“國家”這個詞語的。《孟子·離婁上》說:“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就是說,整個國家,也同樣需要像家庭那種團結一致,共同奮鬥,齊心協力,大步向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否則,怎麼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所以,家如此,國也如此,治國齊家,道理是相通的。
年年都在過中國人的這個年,想到這裏,這個年之所以要好好過,是大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