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嘉慶之際,受戰爭破壞、日久生弊等因素影響,全國書院出現諸多弊端,時有日就廢弛、有名無實之譏。朝廷曾屢詔整改,試圖重振其勢,但終歸收效甚微,整體已呈病態。值此之際,羅典任嶽麓書院山長長達二十七年,以其體尊望重壽高,訓誨不倦,卓有成效,門下之士發名成業者數百人,“湘人士無不宗仰”,成為士林典型,深得國人期許。大吏題奏,吏部紀錄,屢獲朝廷表彰,誠所謂“擁皋比者二十七年,親絳帳者六十三縣。先生之澤長矣,先生之教大矣”,“皋比之坐,問難無虛日,可謂盛矣”。嶽麓書院因此成為全國書院的楷模,成為人們振興教育的希望。
一、教育家的風采
羅典(1719—1808),字徽五,號慎齋,湖南湘潭人。乾隆七年(1742),以府試第一名進入長沙府學,成秀才。十年,從庠生升級為廩生,湖南學政阮裴園大為讚賞,以國士之禮相待。十二年,參加鄉試,榮獲解元(第一名)。十六年,參加殿試,獲得二甲第一名,成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正式步入仕途。曆官江南道監察禦史、四川學政、工科給事中、吏科掌印給事中、鴻臚寺少卿。期間,嚐主河南、順天鄉試,門下人才甚眾。四十年,以奉養老母還鄉,結束官宦生涯,時年五十六歲。
乾隆四十二年(1777)起,任常德府朗江書院山長五年,“每課試,必集生徒於講堂,不入私舍,夜分不退,日具冠服與生徒說經,憂愉如一體,贄儀無論厚薄,悉不受……多所造就”(嘉慶《常德府誌》卷四十四)。乾隆四十七年至嘉慶十三年(1782—1808),主持嶽麓書院凡二十七年,以九十高齡逝世於山長任上。
縱觀羅典一生,為官二十四年,任朗江、嶽麓兩書院山長三十二年,若再加三年四川學政任期,則大半從事教育事業,可謂教育名家。
以其體尊望重壽高,而又方峻自持,其在嶽麓書院的表現,尤其引人注目,也深得湖南地方當局的敬重,盡享賓師之禮。而更為難得的是獨立特行與勃勃生機,其隨處講喻之事甚多,茲舉例如下:
夫子之為教也,講明經義,即使之各有所得於見聞之外,複於遊息時隨時指點,凡身心性命,處己接物,無不洞徹夫情理,而使皆曠然有得於心。猶記夏日晚涼,花墩陪憇,同人侍坐已滿,鍔後來攙入其中,致兩端者僅及半股。夫子曰:“與挨擠不寧,曷若多移坐具。”眾起移運。鍔乃就現成者坐之。夫子大笑曰:“甚矣,恕道不知也!”心知責己,翟然起坐故處。夫子又曰:“多此一動。”
當時如聞棒喝,終身不敢忘。嗟嗟,一侍坐之頃而三愆迭形,夫子皆就其所失以警之。其循循善誘,此固知夫子之教有本,而不徒沾沾於文藝之末也。
熤侍慎齋夫子講席前後六載,夫子當談經之暇,輒率同人相羊於桃塢、花墩、柳塘、荷沼之間,以共暢其天機。
山長教學活潑生動,讓受教諸生如坐春風,感知到了“共暢其天機”的深意與快樂。嘉慶五年,周諤有詩稱:“意中花事眼中山,我列諸人侍從班。七百年來無此樂,晦翁風範在人間。”(周諤《朱野雲鶴年為我作南台寺隨羅慎齋先生典看花圖因題》,載周諤《聽雲山館詩鈔》卷八)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認同羅典的作派與風格。據記載,羅典講學手舞足蹈,極具個性,並因此而招致個別巡撫攻擊:
嘉慶朝,羅慎齋典主嶽麓書院,方峻自持,不苟阿順。巡撫某厭之,密奏典學簿,不堪師表,與諸生講藝,舞蹈無禮。上批曰:羅典文藝優長,非爾所及,手舞足蹈,正是其讀書有得,寧可議耶!
巡撫大沮,更禮下焉。(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之二)
方峻自持、不阿順而又舞蹈講堂,正體現羅山長之個性張揚、自由靈動的教育大家風采。雖然看花遊息之舉、手舞足蹈之態招致巡撫之厭,但最終得到皇帝肯定與力保。更為可喜的是,經此風波,羅山長體更重,望更尊,稱名天下,進一步得到社會的肯定。如《皇朝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一十八記載:“乾隆五十九年……湖南省城嶽麓書院,於乾隆四十七年,延請湘潭縣原任鴻瀘寺少卿羅典,在院訓課,嗣於五十二年,六年屆滿,經前撫臣浦霖以該院長著有成效,奏請交部照例議敘,並聲明留院掌教,茲又屆六年期滿。查羅典學行兼優,訓誨不惜,實有成效,今屆二次六年期滿,應準其記錄二次。”據統計,羅典被先後題奏四次,經吏部記錄八次,備受清廷嘉獎。其私淑弟子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作《祭羅慎齋先生文》時說:“擁皋比者二十七年,親絳帳者六十三縣。先生之澤長矣,先生之教大矣。”著名湘軍將領李元度評價道:
“國朝耆宿主講席最久者,推羅慎齋先生,而坦齋夫子繼之,各二十有七年,湘人士無不宗仰兩先生。”(《歐陽厚均集·有方遊草序》)慎齋先生羅典是坦齋夫子歐陽厚均的老師,二人都是嶽麓書院史上任期最長的山長,為清代中後期湖湘人才群體連續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核心教育理念
羅典一生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提出了“陶泳其天趣,堅定其德性,而明習於時務”的核心教育理念。茲以其弟子嚴如煜《鴻臚寺少卿羅慎齋先生傳》為例,來做具體分析:
先生立教,務令學者陶泳其天趣,堅定其德性,而明習於時務。晨起講經義,暇則率生徒看山花,聽田歌,徜徉亭台池塢之間。隱烏皮幾,生徒藉草茵花,先生隨所觸為指示。憶甲辰冬夜,偕彭薄墅、向魯齋、陶士升、周蓮若、秦竹浯、李白橋、吳桃溪、羅麓西諸友同侍。有叩禮有犯無隱之義者。先生曰:“汝知聖人勿欺之訓乎!勿欺者,先毋自欺。古之人有其善而陳,為其難而責,有感格之實者存焉;否則,折檻引裾未能信其無欺矣。”又有言:“居官不貪,庶幾良歟?”先生曰:“難言也。不貪榮利,自好者勉焉。不貪於名,君子或未之能。有貪名心,則察察為明,皎皎為潔,煦煦為仁,甚或假托聖賢以誤世,且但不貪則恬淡寡營而已,國計民生奚賴焉。”先生之以中道裁狂狷,多類此。三十年來,大湖以南,人才輩出,登甲第,內外蒙擢用,暨孝廉明經以行品才猷文學著名者數百人,門牆之盛,為從來所未有!
“陶泳天趣”指的是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天性來進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羅典帶領弟子“看山花,聽田歌,徜徉亭台池塢之間”,在優良的教學環境和寬鬆的教學氛圍中,與學生探討問題。之所以選擇景色宜人、花草並茂的環境中進行教學,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天趣”中都有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元素。所以,在這種生機勃勃的環境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麵,學生們由於存在天資、思想、性格的差異,可能產生不同的問題,羅典“隨所觸為指示”,對每個學生都因材施教,“陶泳其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