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大門“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大氣磅礴的掛著,既彰顯其人才輩出的豪邁曆史,又日漸化作千年學府的精神符號,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征與標誌。聯因院名,院以聯盛,兩者相得益彰,浩然而成湘學大旗,傾動神州,而其作者山長袁名曜也得以稱名天下。
一、生平與著作述要
袁名曜(1764—1835),字燾嵐,又字道南,號峴岡,湖南寧鄉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拔貢,並中是科舉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纂修《高宗實錄》,開始官宦生涯。曆官國史館、功臣館纂修,後又分校北闈,擢右春坊,晉讚善,遷中允,升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轉任翰林院侍讀。十五年,其母逝世,以丁憂歸家。服喪期滿,則以目疾請假,退出仕途。其十年為官,皆在詞館,穿穴經史,學問精進,當時名篇巨製多出其手,大有名於京師。嘉慶皇帝曾兩賜珍物,一賜圖書,以表彰其修史、獻謁陵禮樂之功。
嘉慶十七年(1812)起,應湖南巡撫景安、廣厚之聘,主講嶽麓書院六年(1812—1827),以眼近失明辭職。袁名曜身軀偉岸,聲如洪鍾,被鄉先達嚴如熤、陶澍等推為楚南第一流人物,其才氣縱橫,不可一世,尤留心輿地、河渠、古今沿革等經世之學,又與歐洲人過從,得其占驗之術、三角切線之法,其學中西並重。主講六年,“每日暮出行講院前,諸生環繞,……一一指論瑕瑜”,孜孜不倦地傳授自己的學識。其教學,先器識後文藝,成就人才甚眾,安化羅繞典,長沙陳本欽、鄭東亮,邵陽魏源,寧鄉黃本驥,漵浦嚴正基等皆其著名者(民國《寧鄉縣誌》卷三十一《袁名曜傳》),而與學生張中階合撰之“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門聯,盛傳天下,更成為書院人才輩出的真實寫照。
袁名曜學行兼備,一生以文章名世,以經世稱家。《寧鄉縣誌》載:
“其為文意格高渾,不落恒蹊,穿穴經史,自達其所見。”“遭事議論鋒發……漵浦嚴布政如熤嚐數千裏遣其子正基就學麓山,並手書誡之曰:‘袁公楚南第一流人物,朝夕親近,求其經世之學,毋徒以製藝請益。’安化陶總督澍稱其‘才氣縱橫,不可一世。’”(卷三十一《袁名曜傳》)或許正是因為才高八鬥,所作文字大多隨手而散,不自珍惜,存世不多,至道光十三年(1833)才由門人輯為《吾吾廬草存》五卷,刊於嶽麓書院,時任巡撫吳榮光為之作序,門人黃本驥作跋。除此之外,其纂修的《寧鄉縣誌》十二卷,首一卷,有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傳世,它與王文清纂修的乾隆《寧鄉縣誌》齊名,並稱良史。至於散篇詩文,還可見於《嶽麓詩文鈔》(六篇)、《湖南文征》(十六篇)等書,讀者可以參考。
二、嶽麓事功
袁名曜主院六年,對嶽麓書院建設多有貢獻,茲以文獻為據,以年為序,簡述如下。
嘉慶十七年(1812)春,應湖南巡撫廣厚之聘,袁名曜以原翰林院侍讀身份出任山長。上任即祭羅典,稱私淑而步後塵,尤為禮敬。廣厚巡撫任內嚐刊《儒門法語》分給嶽麓肄業生,以端士習。夏,袁名曜率院生平江黃修諒、宜章吳楚翱、臨湘廖大錦、漵浦嚴正基捐資創建濂溪祠,祀宋儒周敦頤。作《濂溪祠記》,紀其專祠特祀周子之緣由,教諸生讀周子書,繼周子業,勃然興起,光大湖湘之學,張揚朱張學統。十一月,湖南學政湯金釗捐俸倡建朱張渡亭於牛頭洲。院中師生建文津、道岸兩坊於江邊,寧鄉劉钜河捐田六十畝以作朱張渡歲修費用。
袁名曜分作《朱張渡亭記》、《重修朱張渡碑記》,以“壯於往或終厲”,“躁於進則忘危”,“見險能止,相時而動”;“航支派而溯淵源”等訓示諸生。本年,鹽法道圖勒斌重修院舍。袁名曜重修六君子堂,改修自卑亭於孔道中央,改前亭為前台,作《改建自卑亭記》,明確指出:“自卑之義,其非安於卑近之謂,其謂率由者,毋或躐進,即接踵焉,而引而進也。”
嘉慶二十一年(1816),時值甲子鄉試之年,袁名曜規定每歲仲春初三日為文昌特祀之日,以祈文運昌隆,置祭田五十畝,以作專祀費用。因作《嶽麓書院文昌祭田碑記》以紀其事。八月,湖南鄉試,院中生徒中式者十人,聲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