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素有史學傳統,源遠流長,代不絕書。作為中國儒學重要流派的湘學,史學的傳統也極為深厚,史家輩出,史著繁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湖湘史學家群體。東晉時的鄧粲,是我們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湘籍史學家。他撰寫《晉紀》、《元明紀》等,不僅記載了西晉與東晉初元帝、明帝二朝的曆史,而且確立“發凡舉例”的傳統,對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自此以後,三湘四水,成就斐然的優秀史家代不乏人,北宋路振著《九國誌》、陶嶽著《五代史補》,元朝歐陽玄修遼、金、宋三史,明朝李東陽纂《大明會典》,明末吳道行編修《長沙府誌》、《嶽麓書院誌》,明末清初的王船山著《讀通鑒論》、《宋論》等。及至晚清以還,魏源撰《聖武記》,王先謙作《漢書補注》,王闓運、王定安先後撰《湘軍誌》、《湘軍記》等等,以及近代的考據學派,堪稱碩果累累,史家如滿天繁星,史著則浩如煙海。
元代歐陽玄是湖南史學家群體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史家,其著述繁富,識見深邃,對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陽玄(1283—1357),字原功,號圭齋。瀏陽人。祖籍江西,係宋代歐陽修的族裔。曾祖父歐陽新,始自江西宜春遷居湖南瀏陽。歐陽氏世代書香,歐陽新,字仲齊,“以經學著稱”。宋淳祐末年,著名理學家歐陽守道任嶽麓書院山長,特聘其為講書,並親自“聆其講說”,讚歎不已。祖父歐陽逢泰,字忠叟,“經術行業,師表一方”,被聘為潭州州學學錄。父歐陽龍生,字成叔,晚號雲莊。年十六入潭州州學,“已負俊譽,月試占高第”。時故相國江萬裏任潭州通判,頗為賞識,“帖為崇禮齋長”。元初,奉命“考士湘陰、瀏陽”,歸任瀏陽文靖書院山長,後任瀏陽州教授,遷道州路教授。歐陽龍生才學精敏,有識趣,“尤長於講說義理,每講篇出,士傳誦之”,著有《經學理窟雲莊講義》及文集。
歐陽玄幼年聰穎異常,母李氏親自課讀經傳,日能記誦數千言。
學使命賦梅花詩,立成十首,當日晚增為百首。稍長,從南宋遺老受業,“每試庠序,必占高等”,凡經史百家,無不研習,於宋代理學源流尤為精通。曾至道州,隨父讀書,受到周敦頤理學的影響,“學力銳進”。
後就潭州路學,著名學者虞汲授學,“每見公所為文,為之擊節”。時虞汲子虞集任國子助教,“繕寫成帙,親題以寄”。於是,歐陽玄雖“蹤跡未至京師,而聲名已彰著於朝矣”。元延祐二年(1315),歐陽玄考中進士第一甲第三名,隨授嶽州路平江州同知。後調蕪湖縣尹,改武岡縣尹。武岡縣中各民族雜居,赤水、大清兩洞僚民械鬥。歐陽玄到任逾月,遂單騎往諭,平息爭端,僚民遂安。召為國子監博士,升監丞。致和元年(1328),遷翰林院待製兼國史院編修。時當兵興,歐陽玄領印代理院事,日值內廷,參與機要,製詔書檄皆為其手撰。次年,任藝文監少監,奉詔纂修《經世大典》,升太監、檢校書籍事。
元統元年(1333),歐陽玄拜翰林院直學士,又編修《四朝實錄》,遂兼國子監祭酒,並赴中都議事,升侍講學士。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議決纂修遼、金、宋三史,命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歐陽玄和鐵木爾塔識、賀惟一、張起岩等為總裁官。至正五年(1345),三史先後修成。順帝以歐陽玄“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超授爵秩。時歐陽玄已年老體衰,屢次奏請休致,未能獲準,仍拜翰林學士承旨,進階光祿大夫。至正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357年1月1日),歐陽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時年七十五歲。卒後追贈大司徒、柱國,封楚國公,諡曰文。
歐陽玄“性度雍容,含弘縝密,處己儉約,為政廉平”。他曆官四十餘年,“在朝之日,殆四之三”,“屢主文衡”,“凡宗廟朝廷雄文大冊、播告萬方製誥”,多出其手。而所修大典、實錄、三史,皆大製作,後有《圭齋文集》十六卷傳世。
歐陽玄一生,以文名世,而以史學成就尤為突出,堪稱湘學史上最為著名的史學家之一。他的史學著作主要為大典、實錄、三史,均為鴻篇巨製、煌煌大著。
元朝《經世大典》,亦名《皇朝經世大典》,係歐陽玄與平章政事趙世延、翰林直學士虞集等,於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奉旨始修,次年三月完成,共八百八十卷,目錄十二卷,附公牘一卷、纂修通議一卷。全書仿唐、宋《會要》體例,分為帝號、帝訓、帝製、帝係、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十門,六典又各分若幹科目。該書記載了元朝興起至元文宗至順二年間,曆代皇帝的承繼傳續及其舉措治績,曆代的官製、科舉製、賦役製、藩屬製度、對外交往以及手工業製造等等各方麵的情況,可以說,是一部元朝當代史的社會政治文獻彙編,一部典章製度史著作,屬於史部政書類史書。後來,明朝纂修《元史》,其各《誌》及《外夷傳》即多以此書為據。明《永樂大典》也收錄了該書的部分篇章。
惜原書已經散佚,未能保存下來。
迄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元《經世大典》內容,除了現存《永樂大典》殘本中保留的部分遺文外,還有經前人輯錄的:元蘇天爵編《元文類》所收虞集《經世大典序錄》;《廣倉學宭叢書》所收《大元馬政記》、《元代畫塑記》、《大元氈罽工物記》、《大元官製雜記》、《元高麗紀事》;清魏源《海國圖誌》所收《元經世大典圖》。
元《經世大典》堪為巨著,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歐陽玄在其《進經世大典表》中,闡述了此書纂修之目的與全書的體例:“於以著當代之設施,於以備將來之考察”;“體《會要》之遺意……發掌故之舊章,仿《周禮》之六官,作皇朝之大典”,以求“百數十年之治跡,固大略之僅存”。歐陽玄為此巨冊的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歐陽玄參與的又一重要史學著作工程,為元朝《四朝實錄》的修纂。《四朝實錄》即《元泰定帝實錄》、《元文宗實錄》、《元明宗實錄》、《元寧宗實錄》的合稱。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歐陽玄與翰林承旨張起岩、翰林學士王結、翰林國史院編修成遵、翰林直學士謝端、集賢侍講學士蘇天爵等奉詔纂修,記載自元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在位時期(1324—1328),曆元文宗圖帖睦耳在位時期(1328—1331)、元明宗和世在位不到一年(1329),直到同樣在位不到一年(1332)的元寧宗懿璘質班時期,共四朝的史實。元朝在其不到一個世紀的統治中,政局動蕩,皇室內部相互殘殺,以致政變頻仍。即此元泰定帝到寧宗時期,總共不到十年,卻先後曆經四帝。“四朝實錄”修成年代及卷數均不詳,其有關記載亦鮮。明初,此書猶存,明修《元史》,其泰定帝、文宗、明宗、寧宗四朝本紀即據此《實錄》。後亡佚。
歐陽玄的史學成就,最為重要的是“元三史”的修纂。“元三史”即遼、金、宋三史,其修纂始議於元朝建立之前。元世祖忽必烈中統二年(1261)、至元元年(1264)即有修遼、金二史之議,但遷延未就。及至至元十六年(1279)宋亡,元朝建立以後,又議加修宋史。因對於體例的主張不同,“六十餘年,歲月因循”,長期未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四月,決定宋、遼、金“各與正統,各係其年號”,各為一史,乃命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歐陽玄和中書平章政事鐵木爾塔識、賀惟一,張起岩、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集賢侍講學士呂思誠等為總裁官,正式開始纂修。二年以後,三史次第告成。
《遼史》由兵部尚書廉惠山海牙、翰林直學士王沂、秘書著作郎徐昺、翰林監修官陳繹曾等四人分撰,於至正三年(1343)四月始修,次年二月完成。全書采紀傳體,共一百一十六卷,凡《本紀》三十卷,《誌》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全書取材,以遼耶律儼《皇朝實錄》、金陳大任《遼史》為基礎,參考《資治通鑒》、南宋葉隆禮《契丹國誌》及各史《契丹傳》,兼采遼人的行狀、家傳、墓誌、碑刻等及公私著述,加以修訂編排,完成全書。至正五年,《遼史》與《金史》同時刊刻問世。這部《遼史》,記載了遼神策元年(916)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到保大五年(1125)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朝滅亡,共二百一十年的曆史,其中還記載了遼以前契丹族和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曆史。
遼朝時期,“書禁甚嚴,凡國人著述,惟聽刊行於境內,有傳於鄰境者,罪至死”,而“五京兵燹之後,遂至舊章散失,凘滅無遺”,因此“可備修史之資者寥寥無幾”。《遼史》的修成,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由於耶律儼《皇朝實錄》和陳大任《遼史》均已失傳,《遼史》保存了大量遼代史料,成為現存唯一的一部比較係統、完整地記載遼朝曆史的史書。
《遼史》在我國曆史學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特別是其“以實錄為憑,無所粉飾”,“較可征信”。但是由於成書匆促,史料未及融貫,體例不夠整齊,其內容重複缺謬之處甚多。這些問題,後來在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史家多有考證發微,彌補了《遼史》的不足。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凡《本紀》十九卷,《誌》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始修,次年修成,時脫脫已罷相,以繼任阿圖魯之名奏進。是書取材主要為《金實錄》、劉祁《歸潛誌》及元好問《壬辰雜編》等。全書采紀傳體,記載遼天慶五年(1115)女真族完顏部阿骨打建立金國,至金末帝承麟被害,金亡,共一百二十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