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代的史學家群體,到明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近三百年的歲月裏,又湧現了眾多史學家,其史學著作門類更多,取得了豐碩的成就。茹常、夏原吉、李東陽、陳思育等先後編撰了明《太祖實錄》、《太宗實錄》、《仁宗實錄》、《憲宗實錄》、《孝宗實錄》、《世宗實錄》等六部實錄。李東陽、張治、劉三吾、魏煥等修纂《大明會典》、《續會典》、《禮製集要》、《皇明拱衛錄》等政書類史著。孫彀、嚴首升、孫懿等撰寫了《唐史》、《後三代史》、《唐紀》等古史著作。又有唐寅、吳大造、張石宗、方良俊等撰寫出史學理論著作《史學提要》、《史學心編》、《二十二史識餘》、《十七史摘異》等。在這一時期,湖南的地方誌與族譜、家譜的撰寫頗為興盛,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地方史誌學家。明代後期的吳道行尤為突出。
吳道行(1560—1644),字見可,號嶁山。湖南善化人。係南宋理學大師張栻得意弟子、開禧北伐功臣吳獵之後。吳道行出身於一個貧寒的書香之家,父、兄俱“以學行著”。兄吳道升,號聚垣,“少負雋才”,至老嗜學不倦,工古文詞,曾參與纂修《醴陵縣誌》,又著有《易義臆解》、《見聞筆錄》、《管窺草》等。
吳道行自幼對嶽麓書院深懷傾慕之情,“方七歲,聞長老談嶽麓先賢講學,便肅然傾聽,指示古來忠義大節,輒色喜”(《沅湘耆舊集》卷四十二)。稍長,發奮攻讀,入為縣學生員。繼與鄉試,但八試而不第。
從此,以鑽研學問、著書立說和講學授徒為業。萬曆十年(1582),翰林院侍讀張元忭“以使事入長沙”,兵備道李天植久仰其名,敦聘他主講嶽麓書院。張元忭,字子藎,號陽和,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王陽明再傳弟子,後成為明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萬曆初年,張居正執掌宰相權柄後,一度詔毀書院,禁止自由講學。嶽麓書院雖因其獨特的文化地位而未被毀棄,但講學之風早已停止。張元忭受命主講嶽麓後,致力於重振書院學風,一些著名的王門弟子相繼在此講授良知之學,湖湘學人士子也紛紛慕名而來,嶽麓書院繼南宋張栻、朱熹講學之後又進入一個學術的繁榮時期。當時,吳道行也是慕名而來的一位學人。張元忭在嶽麓書院講學時,對於張栻、朱熹之學作了比較公允的評價,也注重湖湘學風經世務實的傳統。他曾明確表示:“當今所急,在務實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議論,愈篤實,愈光輝;愈易尚,愈廣大。”(《張陽和集·複許敬庵》)吳道行在聆聽了張元忭的講學之後,衷心服膺,追隨左右,並“大暢良知孝悌之指,一時遂相引重”,深得張元忭的讚賞。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和王陽明“良知”之學的影響下,吳道行經日夜發憤攻讀,終於成為湖南的一位著名學者。同時,他又注重務實,留心經世致用之學,嚐就兵儲馬政、興利革弊諸事,向當道建議,多被采納。
清光緒《善化縣誌》稱他“留心經史,百家諸子,兵餉軍政之屬,剖決利弊,悉就施行”。
萬曆十五年(1587),善化知縣陳一鑒乘朝廷禁廢書院之令稍鬆,將惜陰書院再加修複,“集十三庠生肄業,月給餼”,聘吳道行為山長。
惜陰書院在長沙城南善化縣境,舊為祭祀晉代名臣陶侃的祠廟。明嘉靖四年(1525),善化知縣呂廷爵將它改作書院,並取陶侃“珍惜寸陰”名言,取名惜陰書院。數十年後,成為一所規模頗為宏大的學府。萬曆六年(1572),詔令禁毀書院,惜陰書院遂廢。惜陰書院的恢複,特別是吳道行來任山長,使諸多善化學子有了攻讀之所,更使長沙城南重現出書聲琅琅、弦歌不絕的景象。
吳道行一生的教學生涯,最為重要的是他主講嶽麓書院的時期。
崇禎三年(1630)至六年(1633),他被聘為嶽麓書院主講,成為明末最後幾年的嶽麓書院山長之一。在學術上,吳道行“篤倫敦義,講學窮理”,致力於朱張之學,“大暢良知孝悌之指”,但又反對王學的空疏流弊。這一思想,與當時學人盛稱的東林學派頗為接近。崇禎十四年(1641),東林學派傳人高世泰任湖廣按察使僉事提督學政,次年來嶽麓講學,並協助修葺書院。他對於吳道行的道行學問十分賞識,稱讚他“道以朱張為宗,與文端(顧憲成)、忠寬揆(高攀龍)固一也,可不所謂衡湘之賢哲哉”(《沅湘耆舊集》卷四附錄《高彙旃先生傳》),肯定他與顧憲成、高攀龍思想的共同之處,以及他們對延續“道南正脈”的貢獻。吳道行苦心孤詣,講學麓山,深深地影響到諸多的嶽麓學子。明末清初的一代賢才王夫之,曾於明末入嶽麓書院肄業,成為嶽麓書院最傑出的學生,後來成為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的大思想家。
然而,就在吳道行潛心學問,拳拳於教學事業之時,朱明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行將覆滅。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攻打長沙。吳道行逃往山中。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順軍攻入北京,同年清兵進入北京,明朝覆亡。吳道行“鬱鬱不自得,一日趨吉藩故邸,望闕痛哭展拜,輿歸(嶽麓)山中,不食而卒”,後葬於嶽麓山。吳道行留下遺言:“驚聞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諸生,食恩累代,獨非草莽之臣哉……筆擱而輿至,將以吉日遄歸,集兒女羅拜,從此從先帝於地下矣!”麵對李自成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和清兵入關、長驅中原的“北事”,吳道行悲痛萬狀,以身殉難。
作為一個食明之皇恩的知識分子,他既痛恨傾覆明王朝的農民起義軍,又不堪忍受滿族入侵的殘酷現實,隻得以死明誌,最終實現了他的老師張元忭所教誨的“愛國忠君仗至誠,休將一念壞平生。勿欺請繹宣尼訓,留取丹心答聖明”的人生理想。
吳道行以忠烈死,其家亦滿門忠烈,滿門書香。有幾子,均以文名於時。長子吳愉,子去怫,十歲入府學,以居城南古渡,又號古渡。吳愉“孝而義,介以和”,又博識能文,於崇禎年間入歲貢生。萬曆四十一年,曾參加由其父主筆的《善化縣誌》的修纂。清順治二年(1645),李自成餘部進擊瀏陽,長沙知府周二南率眾堵禦。吳愉以參謀從行,與大順軍戰於官渡,兵敗被俘,不屈而死。著有《春雪堂集》、《古今參》等。第三子吳愗,字去慵,一字損庵,與兄吳愉齊名。明末曾被以明經薦,不就。曾參與纂修《長沙府誌》及《嶽麓書院誌》。著有《存園應草》、《擬古樂府》、《嶽渡子》、《古今目錄》、《三異筆餘》、《孝友堂集》、《北門集》(見明崇禎《長沙府誌》卷八“著述”)、《素履草》、《亭雲錄》、《懷霜錄》(見清光緒《善化縣誌》卷二十三“人物·明”)等。孫吳寧訥,字正言,縣學生員。清順治二年,其父吳愉殉難。吳寧訥哀痛不已,於炎天烈日中徒步瀏陽山中,覓得遺骸,躬自畀歸長沙,葬訖仍哀毀不食,人稱孝子。
吳道行一生成就,除了授徒講學之外,就是從事鄉邦文獻的整理和地方史誌的編纂。明末學者周聖楷稱他“博雅名通,嫻於史學”。清光緒《善化縣誌》稱他“留心經史”。他曾先後纂修《嶽麓書院誌》一部、《善化縣誌》兩部、《長沙府誌》一部和福建《浦城縣誌》,另有《嶁山集》傳世。
《善化縣誌》是吳道行編修的第一部地方誌書。湖南善化縣始設於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隸屬潭州,直到明代建置未變,隸屬於長沙府。綿延五百餘年,但一直沒有修撰縣誌,以至曆代官吏到任,文獻無征,考索失據。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善化知縣唐源蒞任,即以“邑建置紀載頗多荒略”,“憮然以為慨”,“曰是何以征文考獻,宏化宜民乎哉!”於是毅然以創修為己任,發起修撰《善化縣誌》。他首先請吳道行出山任事。吳“惴惴謝不敏”,未能接受。三年後,唐源“重念誌典不備,謂一方文獻何,遂毅然議撰著”,再次邀請,“嚴諭至再,(吳道行)弗獲固辭,而始飲冰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