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清代湖湘史學的發展(1 / 3)

經曆了近兩千年的曆史發展,湖湘曆史學及其史學家群體,到清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從清初至清末的二百六十餘年中,曆史學作為湖湘學術的傳統門類,仍然興盛不衰。更為重要的是,到清代中期,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被卷入近代曆史的潮流。湖湘曆史學也隨著這一曆史的巨變,發生質的飛躍,開始了從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的轉變。

王夫之是清代湖湘史學的第一位最重要代表人物,其史學著作以《讀通鑒論》、《宋論》為代表作。

《讀通鑒論》三十卷,成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係王夫之研讀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一書的論著。全書有秦史一卷、兩漢史八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根據《資治通鑒》所列帝王世係,又分若幹篇。每篇則選擇這一時期曆史事件或曆史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於史實皆略而不載。末附《敘論》四篇,闡明著書宗旨。

《宋論》十五卷,專評宋代史事的史論著作。體裁、觀點與《讀通鑒論》同。除末卷外,基本上每帝一卷,每卷選擇若幹曆史事件或曆史人物,進行分析評論。書中對於宋統治者多所批評,如卷十論秦檜之所以得勢,乃在於宋朝君臣嚴防武將篡位之故。指出黨爭之禍,貽害無窮,國威不振。許多評論皆切中時弊。

《讀通鑒論》、《宋論》兩書,是王夫之對我國秦朝以後曆史的係統分析和評論,不乏偉論卓見、超邁群倫。同時,兩書也較為集中地體現出他的史學思想、治史之由。一是以經世致用為宗旨,主張以史資治。

《讀通鑒論》之卷六即指出:“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否則“記載徒繁,而經世之大略不著,後人欲求得失之樞機以效法之無繇也,則惡用史為?”其卷末《敘論四》又雲:“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故論鑒者,於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於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跡而何以亦得,其失也而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以為治之資。”以史之得失,以為今之扶偏救失之資。二是批評曆代史學奉為至上的正統論。他在《讀通鑒論》卷十六說:“正統之論始於五德,鄒衍邪說以惑天下,而誣帝王以征之,尤妖妄而不經。君子辟之斷斷如也。”又說:“崛起一中夏者,奚用承彼不連之係乎?有離有絕,固無統也,而又何正不正邪?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他義正詞嚴地批判正統論,天下萬世,“有離有絕,固無統也”,“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他還指出:“封建不可複行於後世,民力之所不堪,而勢在必革也”,表現出進化論的觀點。三是反對清朝統治,宣揚民族大義。其《讀通鑒論》卷十八說:“天下之大防二,華夏、夷狄也,君子、小人也。”

除史論以外,王夫之還有以記述曆史為主的史學著作,如《永曆實錄》、《大行錄》(已佚)、《蓮峰誌》五卷等。

《永曆實錄》二十五卷,實為一部紀傳體的史學著作,記載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位十五年始末。其卷一為本紀,卷二以下皆為列傳,其《死節》、《佞幸》、《宦者》諸傳,較他書為詳。對農民起義領袖高必正、劉體純、李來亨等,皆為立傳,尤可補史乘之闕,是為研究南明曆史之重要史籍。

王夫之以後,直到道光年間,湖湘文人學子潛心於史者仍複不少,有王萬澍、吳思樹、尹榮組等。

王萬澍,為乾隆年間學者,字霍霖,湖南常寧人。少時酷愛《尚書》,絕意仕進,潛心於鄉土史學。為收集湖南古代史料,足跡遍全省。

著《衡湘稽古錄》五卷,自遠古敘述至秦朝。後又采錄曆代正史資料,彙聚連篇,撰寫《湖南陽秋》十六卷,敘述自秦至元之湖南曆史,是為較早的湖南通史著作。子王國牧,承父業,續述元朝以下湖南史事,作《湖南陽秋續編》十三卷。另有王珅,作《釋地》十四卷,為《湖南陽秋》補編。

吳思樹,字尚鬆,湖南新化縣人,乾隆進士,嶽州府學教授。後任山東新泰知縣,以迂拙去職,窮老終身。長於經史,曾著有《通史》千卷。尹榮組,字錫奎,湖南酃縣(今炎陵縣)人。十六歲中秀才,以貢生選寶慶府學訓導。尹氏學識淵博,深受生員愛戴。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後官工部主事。不久辭歸,潛心著述,編撰有《古今女史》一百卷,專述曆代婦女史事。

至道光年間,湖湘史局為之一變。其主要標誌是以陶澍為代表的經世致用學派的崛起,及其大批史學著述的出現。他們為著改革清朝業已弊病叢生的局麵,紛紛對兩千多年來的曆史進行總結與探索;特別是對於清代中期以後,西方列強分別從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邊陲展開侵略的形勢,提出各自的主張,而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即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魏源。

魏源史學著作的代表作,主要為《聖武記》、《海國圖誌》和《元史新編》。

《聖武記》十四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書並刊行。采用紀事本末體裁,前十卷敘事,曆述清初建國、平定三藩、戡定回疆和金川,鎮壓農民起義及處理蒙古、西藏問題等史實,闡述曆次用兵成敗之道以及各項軍事製度等。於一事之原因、結果及其過程,提綱挈領,條分縷析,且對清朝之興衰原因進行了探究。後四卷則為作者的議論,對於練兵之方、整軍之策、籌餉之法,應敵馭夷之略等,論述尤詳。此書是清代有專題私撰清史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在書中首先提出“以夷製夷”、“以夷攻夷”、“以彼長技禦彼長技”的策略,實際上初步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抵抗西方侵略的思想,因此深為時人所重視,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海國圖誌》,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在江蘇京口受林則徐囑托,根據《四洲誌》等譯稿和中國曆代史誌及明代以來的島誌資料,編撰而成,是為一部係統地介紹和研究世界曆史地理的著作。該書於道光二十二年刊刻,共五十卷。二十七年(1847)擴充為六十卷,鹹豐二年(1852)再次擴充為一百卷。全書敘述世界各國的曆史、地理情況,介紹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關於戰艦、火器的生產技術,並提出了諸多重要見解。魏源認為英國國富民強的原因,是由於“不務行教而專行賈,且佐行賈以行兵,兵賈相資,遂雄”。他還在書中斥責封建頑固派反對“師夷”的主張,是“夏蟲”、“井蛙”之見,又進而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魏源明確地認識到:要真正有效抵製外國侵略,就必須迅速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器和練兵之法,進而表達了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羨慕之意,從而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學術思想和史學思想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道光三十年(1850),《海國圖誌》傳入日本,日本學者競為翻譯、訓解、刊刻,使日本人士擴大視野,了解西方,並對其後來的明治維新有一定影響。

《元史新編》九十五卷,凡本紀十四卷、列傳四十二卷、表七卷、誌三十二卷,記述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間一百六十三年的史事。鴉片戰爭以後,魏源有感於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興起,為總結元代興亡的教訓,乃補正舊史而編撰,後經歐陽俌之、鄒代過勘補成書,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刊刻行世。

元朝曆史,早在明初即由宋濂等編纂成《元史》一書。但因修撰時間過早,成書又極倉促,存在諸多問題。以後曾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研究,或作補充,或為訂正,撰寫了多種著述。魏源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宋濂《元史》作了較大的補充和修正。在史料上,全書除采錄曆代正史以外,征引了《元朝秘史》、《蒙古源流》、《皇元聖武親征錄》、《元典章》、《元文類》和元人文集,著重補充了統治中原以前元太祖至憲宗四朝史實、元代的治河、鈔法和西北邊徼沿革。本紀自世祖以下襲用清康熙時學者邵遠平《元史類編》。表、誌采用乾隆時錢大昕所撰《氏族誌》、《藝文誌》。在體例上,《新編》於列傳部分劃分“開國”、“世祖”、“中葉”、“元末”四期,人物按功臣、相臣、文臣、言臣、奸臣等分類相從,“傳事與傳人相兼”,亦各得其是、別具一格。魏源的《元史新編》,可以說是他對於元朝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道光、鹹豐年間湖湘的史家群體中,還有黃本驥、湯鵬、鄒漢勳、周壽昌、鄒漢池等著名學者。他們所從事的曆史學研究,仍是受清乾嘉學風的影響,主要為對於古代曆史的考據,或地方史誌的編纂,其史學觀點和史學方法,基本上仍然屬於傳統史學的範疇。

黃本驥(1781—1856),字仲良,號虎癡,湖南寧鄉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十七年(1837)選湖南黔陽教諭,悉心培育生員,多有成就。一生好文物,喜考古,搜集秦漢以後金石文字數百種及古琴、刀、布等甚多,名其居為“三長物齋”。著述頗多,有《古誌石華》、《隋唐石刻拾遺》、《集古錄輯佚》、《金石萃編補目》、《元碑補目》、《續金石萃編》、《湖南風物誌》等。

湯鵬(1801—1844),字海秋,湖南益陽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曆官禮部主事、戶部郎中,與龔自珍、魏源等交好。十九年(1839)在監察禦史任上,三上彈章,不避權貴,聲震朝野。湯鵬學識淵博,著述繁多,以《浮邱子》一書,通論治道學術。史學著作有《明林》十六卷,指陳前代得失。

鄒漢勳(1806—1854),字淑勣、績父,湖南新化人。少時好學,精研天文、曆史、考據、輿地諸學。鹹豐元年(1851)中舉人。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湘軍興起。三年(1853),從湘軍將領江忠源赴援南昌,敘知縣。後又從江忠源至廬州(今合肥)防守,遷直隸州同知。同年底,於太平軍攻克廬州時陣亡。道光五年(1825)著《六國春秋》一書,二十四卷。二十五年(1845),協助湘中著名學者鄧顯鶴修《寶慶府誌》。後與鄧顯鶴編《王夫之遺書》,修貴陽、安順諸府誌。另著有《貴州沿革表》二十卷、《讀書偶拾》等二十餘種,共四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