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清代湖湘史學的發展(2 / 3)

周壽昌(約1814—1884),字應甫,一字荇農,晚號自庵,湖南長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在任以敢言著稱。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進擊湖南,上疏劾欽差大臣賽尚阿、總兵和春逗留不戰。太平軍北伐時,接連上書陳述攻防之策,被命隨辦京畿防衛。光緒六年(1880)辭官回籍,從事著述。

周壽昌自幼酷愛史學,年十四讀史即“日畢一帙”,“日自評校,細字雙行,朱墨幾遍”。其史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對於曆史事實的考察,以及對前代諸家注解的查漏補闕,主要成果為《前漢書注校補》、《後漢書注補正》、《三國誌注證遺》、《五代史記纂誤補續》。《前漢書注校補》五十六卷,是周壽昌最為重要的成果。東漢班固《漢書》撰成後,曆代學者相繼為之注解音義,著作繁多。唐代顏師古博采東漢班昭以下三十七家音義,刪繁補略,裁以己說,撰寫《漢書注》一書,成為閱讀班書之重要參考資料,但也存在如考辨粗疏、解說迂拘等若幹闕失。

周壽昌研習前、後兩《漢書》四年,每有心得發現,即於書眉批注無隙。

其內容涉及版本字句之校勘,文字之詮釋,史事之考訂,後於光緒初年整理,以《前漢書注校補》為書名刊行,成為對於《漢書注》的重要補充。

周壽昌還有《思益堂詩文集》三十卷、《思益堂日劄》六十卷等著作傳世。其中,《思益堂日劄》中尚有不少篇什為論史考史之作。

鄒漢池(1817—1871),字季深,鄒漢勳之弟。新化縣學生員。通經史,精輿圖、算法。不樂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業,有《戰國年表》、《永曆劫遷日表》等曆史著作傳世。

清朝同治、光緒以後,隨著我國社會近代化的不斷加深,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湖湘史學界的眼界也不斷開擴,傳統史學逐漸地向著近代史學發展。這一時期,王闓運、王先謙等為湖南傳統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而郭嵩燾、王之春等則為具有近代思想的史家代表。

王闓運為學主治《春秋公羊傳》,宗今文經學。詩文摹擬漢魏六朝,為擬古派所重。著述繁多,主要有《湘軍誌》及《湘綺樓詩文集》、《湘綺樓日記》等。

《湘軍誌》是王闓運史學著作的代表作。清鹹豐初年,曾國藩在湖南創辦湘軍,後經十餘年征戰,最終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成為晚清時期的重大曆史事件之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光緒三年(1877)五月,王闓運開始撰寫《湘軍誌》,次年十一月草成,後經修改補充,於七年完成並予刊刻。全書十六卷,分為湖南防守篇、曾軍篇、湖北篇、江西篇、曾軍後篇、水師篇、浙江篇、江西後篇、臨淮篇、援廣西篇、援貴州篇、川陝篇、平撚篇、營製篇、籌餉篇,敘述了湘軍創辦及與太平軍、撚軍、貴州苗民軍、西南及西北回民軍戰爭的全過程,及其軍製、餉章。

王闓運文宗漢魏,向以馬遷筆法自許,其以短短十萬餘言,敘述湘軍全史,可謂恢宏蒼古。他曾頗為自得說:“作《湘軍篇》,因看前所作者,甚為得意,居然似史公矣”;“撰軍誌篇成,讀一過,似《史記》,不似餘所作諸圖誌之文,乃悟《史記》誠一家之言,修史者不能學也”。然而,當他攜書版回湘以後,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郭嵩燾、曾國荃等斥之為“謗書”,指其“蔽罪湖南”,“竟不測壬秋之果為何意也”。其後,曾國荃委托王定安重修湘軍史,撰寫《湘軍記》一書。又有朱克敬者,亦曾撰寫湘軍史籍。而郭嵩燾、郭昆燾兄弟則將《湘軍誌》疏漏錯謬一一箋出,加以批評訂正。後昆燾之子振墉,據以勒為《湘軍誌評議》一書。

近百年來,亦有不少學者於《湘軍誌》甚多讚譽。王氏弟子費行簡稱是書為“唐後良史第一”。曾國藩門人黎庶昌輯《續古文辭類纂》,特錄其《曾軍篇》等五篇,合為一卷,並稱:其“文質事核,不虛美,不曲諱,其是非頗存鹹同朝之真,深合子長敘事意理,近世良史也”。民國時期著名學者錢基博也說:“《湘軍誌》敘國藩之起湘軍及戡定太平軍本末,雖揚詡功績,而言外意見婉而章,盡而不汙,焯有史法。”而由於該誌於湘軍不乏譏諷貶抑,敘述不無以偏概全,卻在很長時期內被讚為直筆。平心而論,稱《湘軍誌》為“唐後良史第一”未免過譽,而斥以“謗書”則汙之過甚。

王闓運的史部之作,還有《桂陽州誌》、《衡陽縣誌》、《東安縣誌》、《湘潭縣誌》等地方誌,大多體例完備、考證精良,並具有一定特色。

王先謙一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其治學重考據校勘,薈集群言,附以己意,多有成就。曾延攬文人名士,設局刻書,編校刊印古籍和曆史文獻。著有《詩三家義集疏》、《十朝東華錄》、《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新舊唐書合注》、《虛受堂文集》等多種。

《十朝東華錄》六百二十四卷,是王先謙任職翰林院和國史館時始纂的一部清代史料彙編,成書於光緒十年(1884)。此前,清蔣良驥曾撰《東華錄》三十二卷,起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朝,止於清世宗雍正朝。王氏任職史館時,認為過於簡略,乃予續修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後又增加鹹豐、同治二朝,合稱《十朝東華錄》。是書所載諭旨,輯自聖訓方略,製度沿革據《清會典》,軍務奏折錄自方略。年經月緯,詳審細訂,較之清朝曆代《實錄》,資料更為豐富,為研究清史十分重要的曆史文獻。

王先謙一生治史,以校注古史用功最力,其主要成就即《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新舊唐書合注》三書。《漢書補注》一百卷,卷首一卷,於光緒末刊刻成書,是王先謙遵循乾嘉學風,仿經疏體例注釋舊史的代表作。他認為唐顏師古《漢書注》雖集隋以前諸家注釋之長,但仍不免訛誤,故采用宋、明以下尤其是清人的注釋和考辨成果,經三十餘年研究,鈔集百餘萬言,進行補注而成。其中包括版本上訛脫錯亂的校正,史事方麵的詮釋疏理,政治製度特別是禮製的考訂等,而以曆史地理的考核尤為精審。

《後漢書集解》一百二十卷,為王先謙集注古籍的又一重要成果。

南朝宋範曄著《後漢書》九十卷後,唐李賢曾為之作注,清惠棟又為之補注。王先謙乃合並兩家注,而以惠注為基礎,廣征博引,編為是書,後經其門人黃山完成後三十卷,又再經柳從辰等完成全書。該書對範著不僅詳細校對版本,而且勘合紀傳異同,糾正記載中之訛誤,對名物典章製度也作了較詳的詮釋,是集《後漢書》注釋之大成的版本,成為後人研讀《後漢書》的必讀之書。王先謙的史學思想與王闓運一樣,基本上屬於傳統的史家學者,但他卻在風氣漸開的時代背景下,也開始將眼光投向新的領域,進行了若幹對於西方曆史的研究,曾先後撰寫了《五洲通鑒》、《外國地誌》、《日本源流考》等曆史著作。

與王闓運、王先謙同時期的湖湘傳統史家,還有李元度、閻鎮珩、羅正鈞、陳運溶等,也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為湖湘史學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笏庭,晚年自號天嶽山樵,湖南平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湘軍初起,入曾國藩幕府。鹹豐八年(1858)率平江勇入江西、安徽。十年進援浙江,授浙江鹽運使。後為太平軍敗,被遣回籍。同治初再起,先後率軍赴四川、貴州,升任雲南按察使。光緒十三年(1887)遷貴州布政使,旋卒於任。李元度平生好讀書,喜著述,尤長於史學,著有《國朝先正事略》、《平江縣誌》、《南嶽誌》等。

《國朝先正事略》六十卷,始撰於同治三年(1864),完稿於五年(1866)。此書為清代人物傳記集,收錄了清初至同治初年間一千一百餘人,立傳限於“先正”,如琦善、奕經之流貶棄不傳。全書分為名臣、名儒、經學、文苑、遺逸、循良、孝義七類,采其勳績議論、嘉言懿行記之,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閻鎮珩(1846—1909),一名北嶽,字季蓉,號嵩陽,湖南石門人。

幼隨祖父讀書,得博覽群籍。好詩古文辭,複精程朱理學。貫通經史,自成一家,與王闓運、王先謙、皮錫瑞同稱清末湖南四大文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任石門書院山長,又講學慈利漁浦書院。曾詔授湖北荊州教諭、國子監正衡,薦禮部典禮館顧問,均不受。學政柯劭忞稱其“著述等身,不求聞達”。光緒十一年(1885),閻氏以清乾隆學者秦蕙田著《五禮通考》,所敘五禮僅六典之一端,遂因其例推而廣之,曆十三年撰成《六典通考》。全書共二百卷,分設官、爵命、祿製、宮政、邦計、膳飲、奄寺、醫政、民政、教典、賓興、委積、荒政、市政、禮製、樂製、禮器、司天、建國、兵製、軍禮、王政、職方、刑典、賓禮、都邑、工政、溝洫等二十八考,按《周禮》六官職掌編排,將自周初至明末典章製度材料彙為一書。是書亙古通今,全麵敘述了我國古代各類職官設置及其職掌,並於敘史中間加考證、評論,極便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