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清代湖湘史學的發展(3 / 3)

羅正鈞(1855—1919),字順循,號劬庵,湖南湘潭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曆官撫寧、定興、清苑縣知縣。後以鎮壓義和團運動,升天津、保定知府。又因首創蒙學,以道員署山東提學使。二十八年(1902)受湖南巡撫委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湘後任湖南學務處提調。

晚年專事著述,其史著有《船山師友記》、《王壯武公年譜》、《左文襄公年譜》等。《船山師友記》十八卷,成書於光緒十九年(1893)。是書收錄王船山親長師友及知名人士一百五十七人,羅列事跡,編排考訂,為研究王船山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王壯武公年譜》二卷,刊行於光緒十八年(1892)。是書以年譜體例,敘述湘軍早期重要將領王錱一生,以年係事,內容完整,為研究湘軍曆史的重要資料。《左文襄公年譜》十卷,成書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為紀述左宗棠生平事跡之重要著作。

陳運溶(1858—1918),字子安,號芸畦,湖南善化人。自幼聰穎,十八歲即成太學生,授修職郎、江蘇補用縣丞。一生致力於湖湘文獻的編輯、整理和研究,先後編撰、輯錄、刊刻《湘城訪古錄》、《湘城遺事記》、《麓山精舍叢書》,成為晚清湖南著名的地方史誌學家。

19世紀後期,隨著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不斷加深,清王朝統治愈益腐朽,一大批湖湘學人懷抱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史經世,主張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展開了對於外國史地的研究。魏源首開風氣,撰寫《聖武記》和《海國圖誌》,已如前敘。繼魏源之後,則以洋務運動的傑出思想家郭嵩燾為代表。

郭嵩燾著述繁富,經史子集無不涉及,史學著作有《羅忠節公年譜》、《史記劄記》、《湘陰縣圖誌》、《綏邊征實》等。

《綏邊征實》二十四卷,始編撰於同治六年(1867),今僅存殘本數千字。此書“論次秦漢以來下迄於明邊防戰守之宜,著其得失。其於曆代成敗之跡,折衷一是,不係功過,而興衰治亂之大原,因是可以推見……‘征實’者,所以砭南宋以後虛文無實之弊也。”(序,《全集》第十四冊第297頁)出使英、法兩國期間,他詳細考察、研究了西方各國的曆史文化,並逐日記載,留下了《使西紀程》和《倫敦與巴黎日記》。

在魏源、郭嵩燾的影響下,又有王先謙、張自牧、王之春、黃沛翹等開展了西方曆史地理的研究。張自牧(1833—1886),字笠臣,湖南湘陰人。以籌餉功授候選道,加布政使銜。曾於光緒初年先後撰寫《瀛海論》、《蠡測卮言》兩書,介紹西方國家曆史。在書中,他指出:“自歐羅巴航海西來,攘據南海諸島,而泰西之人遂接踵於中土,此虞夏商周漢晉唐宋四千餘年來所未有也。”為此,他從八個方麵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號椒生,湖南清泉(今衡南)人。

文童出身,初入湘軍,先後隸鮑超、彭玉麟部。後曆任山西、安徽、廣西巡撫。曾出訪日本、俄國、德國、法國,多次奏請清政府實行自強新政。

晚年因主張出讓廣西礦權,借法款、法兵鎮壓廣西人民起義,激起國內拒法運動,於次年革職。著有《國朝柔遠記》、《使俄草》、《通商始末記》等,均為敘述外國史地及中外交涉情況。其《國朝柔遠記》二十卷,稿成於光緒五年(1879),十七年(1891)刊印成書。此書“搜錄當時諸臣奏疏與名臣撰述、西人圖誌及各家私著可采掇者,薈萃而成。

間有得之見聞者,要必采訪確實,不敢稍涉虛誣”。敘述了清順治元年(1644)至同治十三年(1874)間,中外交涉的曆史。

黃沛翹,字壽菩,湖南善化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以軍功加布政使銜,署四川成綿龍茂道。著有《西藏圖考》八卷,於光緒二十年(1894)刊行。其書敘述西藏曆史,但著眼於英國侵略我西藏、雲南的現實,以期引起清政府對於西藏問題的重視。

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時期,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誌士和以陳天華、楊毓麟等為代表的反清革命誌士,逐步接受了西方進化史觀,並以此闡述中國曆史,提出了反對封建君主專製製度、推翻清朝統治的主張。

譚嗣同早年博覽群書,好今文經學,喜讀《船山遺書》,兼習西方自然和社會科學著作。曾遍遊華北、西北及東南各省。甲午戰爭後,極力主張變法,並著《仁學》一書,提出變法的理論。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唐才常等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籌辦新政,創辦《湘學報》、《湘報》,設立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次年應詔赴京,以四品章京參與新政。旋因政變發生,與林旭等同時被害。

唐才常(1867—1900),字紱丞、佛塵,湖南瀏陽人。早年就讀長沙校經書院、嶽麓書院和武昌兩湖書院。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拔貢,同年與譚嗣同在長沙大力推行新政。政變發生後流亡日本,與康有為、梁啟超聯係,並與革命黨人聯手,探討救國方略。二十六年(1900)在上海組織正氣會,旋更名自立會,準備起義。旋以起義失敗,在武昌就義。

譚嗣同與唐才常都沒有專門的史學專著,但都拿起了史學的武器,大力地揭露西方列強的侵略,批判清王朝的封建君主專製統治。

甲午戰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譚嗣同悲憤說道:

“和約中通商各條,將兵權、利權、商務稅務一網打盡”,“自古取人之國,無此酷毒者”。他進而批判封建君主專製:兩千年來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複人理,愈演愈烈。唐才常則運用曆史進化論,撰寫了《各國軍種考》、《各國交涉源流考》、《最古各國政學興衰考》等史學論文,介紹西方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史。他激烈地批判封建君主專製製度:“蓋自開辟以來,君民上下之界,始斷潢絕港,各怙其私,秦為之也。浸淫至於前明,科條益密,法律益苛,時事天文,俱懸厲禁。”又指出民主製度必將代替君主專製:“大抵泰西各國之命脈,懸於國會;國會之機要,係於民心,拂其欲則上下沸騰,愜其情則君民交泰。其創立之始,每為世家所不喜,其究亦不能與之抗”。

20世紀初反清革命運動興起,湖南革命黨人更是接踵而起,以史宣傳革命,倡導革命的史學思想,曾鯤化、陳天華、楊毓麟、易本羲等是為傑出的代表。

曾鯤化(1882—1925),字摶久,湖南新化人。他較早地以史學為武器,宣傳曆史進化論和民族主義。他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留學日本,隨即撰寫出版了《中國曆史》及《中國曆史出世辭》兩書。他在《中國曆史》中指出:“夫曆史之天職,記錄過去、現在人群所表現於社會之生活運動,與其起原、發達、變遷之大勢,而紀念國民之美德,指點評判帝王官吏之罪惡,使後人龜鑒之、圭臬之,而損益、而調劑、而破壞、而改造、而進化者也”;而“二十世紀中國曆史之特色,必有什百千倍於十九世紀西洋反動時代和活動時代”,揭示了新史學與以往傳統史學的本質區別,使人一新耳目而振聾發聵。

陳天華是辛亥革命中傑出的革命宣傳家,最先在史學領域樹起革命旗幟,宣傳徹底的反帝愛國思想和革命的曆史觀。陳天華(1875—1905),字星台,號思黃,湖南新化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留學日本,參加革命活動。同年著《警世鍾》、《猛回頭》,三十一年(1905)又著《獅子吼》和《中國革命史》。與此同時,參加組織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及革命政黨同盟會,並任《民報》編輯。年底,在日本蹈海自殺。他在《獅子吼》中指出,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世人便把尊崇古人的謬見丟了,事事都想突過前人。不上百餘年,遂做出了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業,古人所萬萬不及”。他認為“革命為進化之一端”,“中國未有於一朝之內,自能掃其積弊者也,必有代之者起,予以除舊布新,然後積穢盡去,民困克蘇,不革命而能行改革”,“此事斷無有也”!

楊毓麟亦是革命新史學的積極提倡者。楊毓麟(1872—1911),字篤生,號叔壬,湖南長沙人。早年肄業長沙城南、校經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進士,充時務學堂教習,入南學會。曾參與自立軍起義,後留學日本,參加反清革命。回國後,參加華興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宣統元年(1909)赴蘇格蘭研習英文,二年後聞黃花崗起義失敗,投利物浦海灣殉國。留日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西方近代曆史著作,又翻譯日本學者《史學通論》,向國人宣傳新的史學理論。他所撰寫的《新湖南》一書,則進一步闡述西方有關國家、民族的學說,宣揚反清革命、創建新湖南的理想。

易本羲(1887—1911),字羲穀,號竹心,湖南湘鄉人。早年參加華興會,後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赴南洋執教,在華僑中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後赴日本,撰寫《南洋華僑史略》,連載於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此書分為九章,另有附論一篇、附錄三篇。敘述了漢唐以來直至晚清中國人僑居南洋的曆史,批判了清政府的華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