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士釗的生平與著述
章士釗(1881—1973),幼名永燾,字行嚴,又字行年,筆名有黃中黃、青桐、秋桐、爛柯山人、孤桐等,湖南長沙人。著名政治家、詩人與學者。
章士釗出生於湖南善化縣(今長沙市開福區)東鄉和佳衝的一個“耕讀之家”。父親章錦曾在鄉裏為裏正,後業中醫。家中有兄弟四人,章士釗排行第三。章士釗幼讀私塾,非常勤奮。十三歲時在長沙買到一部《柳宗元文集》,從此攻讀柳文,成為他一生的愛好。十六歲在親戚家為童子師。1901年離家赴武昌,寄讀於武昌兩湖書院,在此結識黃興。後執教於朱啟鈐家私塾。
1902年3月,章士釗考入南京陸師學堂學軍事。1903年4月,拒俄運動發生,上海各學校學生罷課,章士釗不顧學堂總辦俞明震勸阻,率陸師同學三十餘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組織的中國教育會,任軍事教習。不久被聘為上海《蘇報》主筆,經常發表激烈的革命言論,並因此結識了章太炎、張繼、鄒容,意氣相投,結拜為異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張繼、鄒容均有鼓動革命的書籍。於是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夢》編譯成《大革命家孫逸仙》一書,將孫之別名“中山樵”與姓氏連在一起,於1903年9月用黃中黃的筆名刊行,國內由此書而知重孫中山。1903年7月初,清政府查封了《蘇報》。8月章士釗又與陳獨秀、張繼等人創辦《國民日報》,繼續激烈地鼓吹革命。年底與黃興由上海赴長沙,醞釀華興會的籌建工作。
1904年2月,與楊守仁等在上海建立愛國協會。華興會舉行起義失敗後,章士釗等人流亡日本,入東京正則學校專攻英語、數學。這時,章士釗回顧過去,認為自己“才短力脆”,連累了同事,感到內疚,一改革命救國為求學救國,乃發憤力學。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他堅不入盟,後來也沒有加入其他政黨。
1908年赴英國入阿伯丁大學學法律、政治,兼攻邏輯學。留英期間,他常為國內報刊撰稿,介紹西歐各派政治學說,對立憲政治多有發揮,對當時中國政壇影響很大。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章士釗攜家眷從英國回國。負責主持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因視同盟會不合西方政黨標準,主張“毀黨造黨說”與行政黨內閣製,遭同盟會員反對,被斥為“保皇黨”。章憤而辭職,應袁世凱之邀北上。1913年3月,袁世凱主使刺殺宋教仁反嫁禍於黃興。章由此看出袁之險惡,乘隙逃離北京,前往上海,拜晤孫中山、黃興。奉孫中山命,聯岑春煊反袁,並草擬了《二次革命宣言》。7月由孫中山任命為討袁軍秘書長。“二次革命”失敗後,再次亡命日本。
1914年5月在黃興的支持下,於東京創辦《甲寅》雜誌,提倡共和,反對袁世凱。7月,擁護黃興,反對孫中山組建革命黨的同仁成立歐事研究會,章士釗任書記。1915年冬,袁世凱公開稱帝,護國軍起。
5月,肇慶軍務院成立,章士釗出任軍務院秘書長,並兼兩廣都督司令部秘書長。6月袁死,黎元洪就任總統,赴北京與黎洽商善後。
1917年11月,應陳獨秀之邀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院教授,講授邏輯學。兼圖書館主任,並被選為國會眾議員。章士釗推薦李大釗、楊昌濟到北大任教,以所兼北大圖書館長職薦李大釗繼任。
1918年5月,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次年在上海舉行南北和平會議,被推選為南方代表。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毛澤東、蔡和森持楊昌濟手書拜見章士釗,求予資助。章當即以二萬元巨款相贈,毛澤東以一部分資助赴法學生,一部分用於湖南革命活動。
1921年春赴歐洲考察政治,在倫敦訪問了英國學者威爾斯、蕭伯納、潘悌。認識到農業國與工業國不同,主張以農立國。翌年歸國,任北京國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1923年6月離京赴上海。10月曹錕賄選為總統,章士釗時任上海《新聞報》主筆,撰文痛斥受賄議員。
1924年,段祺瑞上台。由於章士釗主張毀棄約法及國會的主張正合段的心意,因此段邀章北上。四十四歲的章士釗投入北洋軍閥集團。段遵從章士釗的建議,以“臨時執政”之名兼任總統與總理之職,委章為司法總長。這年7月,章士釗發行《甲寅》周刊,反對新文化運動。因章的《甲寅》周刊作為整頓學風的言論陣地,而《甲寅》封麵繪有一虎,當時人們稱之為“老虎總長”。
1927年4月,李大釗在北京被奉係軍閥逮捕,他四處奔走營救。
1928年國民革命軍光複北京後,因章係段執政府的高級官員,曾被通緝,乃赴歐洲遊曆。1930年受張學良之聘回國,任沈陽東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次年任院長。“九一八”事變後,章士釗回到上海,為杜月笙賓客,不久正式掛牌當律師。
1932年10月,陳獨秀等人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他自動站出來為陳辯護,請求法庭宣布陳無罪。其“辯論狀”著力闡述政府應當容忍不同政黨之理論,文氣逼人,震動法庭,中外報紙競相登載。
1934年任上海法學院院長,並先後擔任北京明德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上海法政學院院長。1937年4月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法製委員會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後,留居上海租界。次年3月,南京“維新”偽政府成立,漢奸梁鴻誌是章士釗的朋友,力邀其入夥,被章拒絕。不久杜月笙派人迎護,由香港轉赴重慶,國民政府給以“參政員”名義。1938年6月起,曆任第一、二、三、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6年回上海,在同濟大學法學院任教,並繼續任律師,為昔日的朋友,當時的漢奸們辯護。同年11月當選為製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8年行憲後,當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
解放戰爭後期,他作為“上海和平代表團”代表及南京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非正式代表,為國共合作奔走。和談破裂,章士釗與邵、張等乃留居北平。嗣後去香港,同年6月,程潛派程星齡赴港,會晤了章士釗。章托程星齡帶信給程潛,轉達了毛澤東對程和平起義的期待和中共對陳明仁將軍的熱誠態度,勸說程、陳起義。9月,他應中國共產黨之邀參加開國大典,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從此定居北京。
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並被推選為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委。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1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59年10月,任館長。晚年以大部分時間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後以其研究心得,集為《柳文指要》一書於1971年出版,為“文革”中少有的特例。
章士釗最為期盼的是祖國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他多次奉命到香港,與台灣方麵聯絡,會商兩岸統一問題。1973年不顧九十三歲高齡隻身前往香港為恢複同台灣的聯係而奔忙,最終在香港病故,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作出最後的貢獻。
章士釗大量文章發表在報刊上,學術著作主要是一文典兩指要。
一、中等國文典
1905年,章士釗流亡東京。為了謀生,他撿起了早年作教師的職業,到日本人下田歌子創辦的實踐女學講授國文,《初等國文典》就是在他講義的基礎上編纂而成,這在本書的《序例》中說得非常清楚。
他本來是想編寫一整套文法的書,計劃分為初、中、高等三個層次,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他再也沒涉足這一領域,也就沒有完成這一係列文法教材的寫作。後來楊樹達編寫了《高等文法》,填補了這套書的不足。此書後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出於市場的需要,更名為《中等國文典》,並以此流行,但內容沒有作任何改動。
二、邏輯指要
“邏輯”一詞,最早由章士釗提出。後來在北京大學等校也講這門課。1943年整理後,以《邏輯指要》為名在重慶出版。該書“以歐洲邏輯為經,以本邦名理為緯”,以西方的形式邏輯為寫作體係,係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史,頗為學界所稱道。
三、柳文指要
章士釗從少年時代就喜愛柳宗元的文章,晚年專門研究,並於1971年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二、章士釗的思想主張與以農立國
章士釗學貫中西,最早接受西方思想與主張。在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方麵,他一直有自己的想法。
調和立國論是章士釗思想主張之一,這是他早年(1910—1919)間其思想言論的基本線索,也可以說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思想總結。
1962年,年過八旬的章士釗說:“今之論士,語涉辛亥革命,往往過於誇張,估計成功二字,溢量殆不知何許。”這麼冷靜的反思,說明他早在民國初年就開始了。他因為自己的言論不被同盟會會員所采納,便棄去《民立報》職務,另辦《獨立周報》,繼續履行輿論監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