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於公元443年進攻漢中,攻滅楊氏建立的後仇池國,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麵,將柔然、吐穀渾以外的北方諸胡統一於魏朝大旗之下。
多年征戰,終敗柔然
柔然在魏朝建立之初就是大魏最大的敵人。拓跋燾12歲便遠赴河套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公元424年,拓跋燾即位後不久,柔然可汗牟汗紇升蓋大檀率6萬騎兵進犯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拓跋燾率軍赴擊,被柔然軍包圍達五十重,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這才穩定了軍心。後北魏軍射殺柔然大將於陟斤,柔然乃退。公元425年,拓跋燾整頓兵馬,突襲柔然,大破柔然軍隊主力。從此,拉開了魏朝對柔然的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公元429年,拓跋燾分兵兩路,取道黑山(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和大娥山,大舉攻打柔然。拓跋燾親自率領輕騎軍長途奔襲,出奇製勝,很快就抵達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俘虜敵軍甚眾。從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24~449年)25年間,拓跋燾13次率軍進攻柔然,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餘裏,後設六鎮抵禦柔然入侵。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複南”,“邊疆息警矣”。從此之後,柔然一蹶不振。這是繼漢武帝重創匈奴之後,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飲馬長江,南擊劉宋
公元430年,大宋皇帝劉義隆北伐,魏朝將士王慧龍、韓延之、司馬休之等人率軍頑強抵抗,反擊宋軍,宋軍無力抵抗,後魏先後攻克金庸、洛陽、虎牢、滑台等地。此為後魏南朝第二次大戰,第一次為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同晉朝權臣劉裕的大戰。
公元450年春,拓跋燾率大軍南征劉宋。魏軍長驅直入,直達懸瓠(今河南汝南)城下。魏軍遭到了劉宋汝南太守陳憲的頑強阻擊,被迫撤軍。
“元嘉之治”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繼續推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係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國力昌盛,劉義隆幻想“封狼居胥”,於是在公元450年秋,不顧群臣反對,再次下詔北伐,拓跋燾親率大軍抵抗。劉宋前期戰略失誤,喪失主動權。魏軍在拓跋燾的指揮下,攻占東平(今山東東平)、鄒城(今山東鄒縣),後來,魏軍兵分四路南下,攻克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彭城(今江蘇徐州)、盱眙(今江蘇盱眙)、懸瓠(今河南汝南)等地,拓跋燾率軍抵達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飲馬長江,與劉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使得南朝大為震動。但魏軍沒有渡江用的渡船,並且北方人不習慣南方氣候,軍中士卒多染病,拓跋燾被迫撤軍。此為南北第三次大戰。
“點評”
拓跋燾雄才大略,聰明果斷。他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為謀臣,把握作戰時機。他非常善於使用騎兵,並且開創了騎兵閃擊戰的雛形。他整治吏治,勵精圖治,先後攻滅北燕、北涼,討山胡,降鄯善,逐吐穀渾,取南朝劉宋的虎牢、滑台等地,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麵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時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曆史上也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