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兒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牛頓的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去實踐過。
曾經的,或者身邊成功者身上往往具有成功者的優秀品質,而且很多是需要我們借鑒的。要想更好地把握機遇,贏得成功,向成功者學習不失為一條捷徑。
有的人以為模仿隻是幼年、童年或少年時代的事,到了成年就不再模仿了,甚至恥於模仿、反對模仿。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從本質上認識模仿的意義。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對近代西洋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但是你知道他的不朽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嗎?他是繼莉每頓、莫紮特的傳統,吸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從而再創出來的,特別是《第九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歡樂頌》的合唱,是模仿法國作曲家卡比尼創作歌曲的結果。貝多芬在這裏的模仿,既有思想模仿,又有音樂風格模仿,還有作曲技法模仿。
在古今中外藝術史上,貝多芬的例子不是絕無僅有的。比如:畢加索是從模仿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塞尚等起步的,在郭沫若的書法中,我們可見柳公權字體的框架和顏真卿字體的風韻。又如,京劇藝術中存在的各門各派唱腔,內行人隻要一聽便知道屬於哪一派,這是因為京劇是模仿的藝術,雖然每個演員都有自己再創造的獨特風格,卻不能不留下師承的痕跡。
模仿分兩種:一種是邯鄲學步式的;另一種是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智慧型的模仿或者說創造性的模仿是建立在發揮自己的特性、肯定自我的基礎上。隻有創造性模仿才能走向超越之路。
“創造性模仿”是由哈佛大學教授西奧多·萊維特最早提出的。他說:“創造性模仿不是人雲亦雲,而是超越和再創造。”此後,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將其提升為“創造性模仿戰略”,彼得·德魯克認為創造性模仿是“創造性仿製者在別人成功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所謂創造性模仿,就是在模仿他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創造,它的實質仍然是創造。許多成功的企業或成功者都是運用了這個戰略,“抄近路”取得成功的。
大家熟悉的IBM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但曆史學家卻很少把IBM公司作為計算機的創造者。原因是,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並不是它製造的。1953年IBM公司推出自己的第一台計算機IBM701之前,賓夕法尼亞大學穆爾電子工程學院就在J·普斯佩·埃克特和約翰·W·英茨裏博士領導下,於1946年成功地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它在當時主要作為美軍軍事用途。
IBM公司發現,ENIAC的設計其實更適合於商業用途,例如工資賬目等,但它的設計者卻不知道這一點。出於對計算機商業應用前景的樂觀預測,IBM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采用ENIAC原理,重新設計並大量生產了ENIAC,使之能應用於最常用的一些數字統計。當1953年IBM公司推出重新設計的ENIAC時,它立即成為商業多用途以及計算機主機的標準。
第一次創造性模仿的成功,迅速地占領了商用計算機市場。為IBM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也使IBM公司有條件推陳出新,順利地一個接一個地推出了IBM702、703、704、705等新產品。
IBM公司在個人計算機上同樣采用了創造性模仿的策略。個人計算機技術本來是蘋果公司的發明。IBM公司的每個人都曾認為不聯網的計算機是沒有市場的,既不經濟,又不合理。但當蘋果公司研製出個人計算機,並使計算機市場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時,IBM公司便立即采取措施,模仿並創新蘋果公司的技術,製造出一種能夠成為個人計算機的標準機,並占領或至少是領先於這個領域的機型。
兩年後,IBM公司個人計算機又取代了蘋果機的領先地位,成為最暢銷的名牌和標準機。
IBM公司的模仿創新的成功,源於它的借鑒和再創造。它不是一味模仿,生搬硬套,而是根據自身和市場的實際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人之長,避人之短,使自己的創新較對手更上一層樓。
眾所周知,日本工業技術的起步和經濟的發展,是從模仿他人的先進技術或產品開始的。進而創造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電子技術和汽車技術均落後於美國十幾年,但日本人卻搶奪了美國電子和汽車市場。為什麼日本人模仿成功了?原來是日本人將模仿、仿效建立在推陳出新和超越上,不是死搬硬套,而是在別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而超越了美國人,獲得了成功。
多觀察身邊那些成功者,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這是一個減少時間和節約成本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