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食飲有節(1 / 1)

原文

食飲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譯文

飲食有節製……所以能達到身體和精神的和諧統一,從而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

闡釋

據《內經》記載,上古的時候有的人壽命比較長,所謂“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後來的人卻出現了“年半百而動作皆衰”。原因就在於“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修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在這裏,先人們提出了傳統養生的總原則,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並提出具體的養生方法是“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所謂“食飲有節”,就是飲食有節製、有規律。

《呂氏春秋》雲:“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尚書》也主張:“食哉唯時。”

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有節製的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嚴格按時進食,不隨便吃零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養生之道

良好的飲食規律,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有節,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時間、飯量要相對穩定。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可以使我們機體各個係統功能正常運行,有利於營養的消化吸收,使我們有充沛的體力。

正如我們在上一節所說,在我們的體內存在著一個自動調節開關,叫做“生物鍾”。正常情況下,身體的各個器官的活動都靠“生物鍾”來協調。如果正常的飲食規律被打亂了,“生物鍾”的運行就要失調,與人體、與外部環境不協調,輕則產生全身不適感、胃口減退和容易疲乏;重則就可能導致確定性疾病。形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其實就是形成有規律的條件反射,按照習慣性的規律進行調整和適應,這就非常有利於身體健康。

飲食方麵的有規律主要是在飲食上要定時。定時用餐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地進食,能使身體建立起時鍾反射,保證消化和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每當接近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胃腸開始工作了,開始大量分泌消化液,進行消化和吸收,並將營養輸送全身。如果不是按時進食,不分時間沒有規律的用餐,就會打亂了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胃腸在長時間的工作中得不到相應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減弱,導致食欲減退,形成消化係統疾病,影響健康。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這一習慣對身體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另外,就是在飲食上要定量。我們每天要攝入一定量的食物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果攝入量不足,人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就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滋生各種疾病。反之,如果飲食量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也要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疾病。現代醫學也已證實,進食過飽以後,會引起人的大腦早衰。如果大腦早衰,其他的器官也會相應地衰老。

科學的飲食態度是全麵、均衡、適量、營養。也就是說各種各樣的食物都要吃,不要挑食,不要偏食。任何單一的天然食物,都無法為我們提供身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合理的膳食必須是由多種食物組成,食物的種類多而雜,才能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養生典範

湯靜逸(1893~1999),原名鐵飛,祖籍浙江杭州,他曾任黃埔軍校第二期教官,與周恩來總理、葉劍英元帥共事。湯靜逸老人在70歲時長出了新牙,80歲時扔掉了多年常戴的眼鏡,90歲時皮膚上沒有一個老年斑,100歲時頭發又第3次變黑。

湯靜逸老人的飲食起居習慣有其獨到之處,一日五餐,與眾不同。

第一餐,每天4點起身,漱口洗臉後,先喝一杯鹽開水。運動後吃兩個不放鹽的油煎蛋,再喝一瓶牛奶。

第二餐,9時左右,吃一碗玉米麵南瓜粥或胡蘿卜粥,有時也吃半個醋大蒜頭等醬菜,吃罷早飯,看書報1小時。

第三餐,12時左右吃午餐,主食是包子、麵條或餃子。菜肴主要是豬蹄、紅燒肉加蔬菜及豆腐、百葉。飯後聽半小時評彈,然後午睡1小時。起身後散散步,寫詩或寫回憶錄。

第四餐,下午3時,喝一杯淡豆漿,其他一概不吃。

第五餐,6點左右吃晚飯,主食是玉米糊,吃半兩麵食,蔬菜,但不吃葷菜。飯後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8點半左右用熱水洗腳準時上床睡覺。

湯老一生不喝酒,不吸煙,不喝茶,隻喝白開水,很少吃水果,絕對不喝咖啡。這也許是他獨特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