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勞逸結合(1 / 1)

原文

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譯文

不過度勞累,所以能達到身體和精神的和諧統一,從而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

闡釋

勞是勞動,指工作;逸是安逸,指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有勞有逸,也就是勞逸結合。

人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勞逸”二字可以概括其全部內容,二者交替進行,構成了人類生活的基本節奏;二者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內經》雲:“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不過度勞累,所以能達到身體和精神的和諧統一,從而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

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古人主張勞逸“中和”,有常有節。

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勞逸適度對人體養生保健起著重要作用。

所以,無論是勞心、勞力,還是勞房,都應該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以免傷精耗氣。如此才能形體健壯,精神飽滿,健康長壽。

養生之道

科學養生必須注意勞逸結合,不妄勞作。

如果隻有勞而沒有逸,不僅會使人的體力出現透支,影響免疫力,甚至會使人因過度勞累而生病。

醫學研究發現,人體疲勞的產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這就是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乳酸、非蛋白氮等。當人體內的這些疲勞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到達“疲勞閥值”,人就會感到疲勞。人體內也有能消除、轉化這種疲勞物質的機製,但有一個度,疲勞物質的數量在“疲勞閥值”以下時,這種物質很快被消除。疲勞物質的數量達到、超過“疲勞閥值”,消除它們的時間就會大大延長,同時又極易誘發許多種疾病。也就是說,疲勞點未到之前就去主動休息,能最有效地恢複精力。

因此,在工作或學習時,當身體還沒有感到過於勞累時就休息,對身體進行調整,是最科學的做法。

概括而言,休息可分為靜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和動式休息。動式休息主要是指人體的活動,可根據不同愛好選擇不同形式。如聽音樂、聽相聲、聊天、看戲、下棋、散步、觀景、釣魚、賦詩作畫、打太極拳等,都是動靜各宜的養生方式。如果環境允許也可以開展遊泳、登山等活動。

簡單來說,勞逸結合的具體原則為:

一是體力勞動要輕重相宜;

二是腦力勞動要與體力活動相結合,腦力勞動偏重於靜,體力活動偏重於動,體腦結合,則各補所短,協調發展;

三是家務勞動秩序化,定期、合理地進行家務勞動;

四是休息保養多樣化;

五是休息娛樂興趣化,生理學研究表明,參加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人體就不容易感覺疲勞,同樣,有興趣的休息方式也能迅速消除人體的疲勞。

養生典範

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雖然公務繁忙,可他竭力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態“。他的養生秘訣是:

首先是他喜歡運動。中學時代,他就是遊泳和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還擔任學校的遊泳隊長。他36歲時,任政務部長,開始打網球和高爾夫球,他鼓勵新加坡人把體育鍛煉當成天天刷牙和看電視一樣,成為生活習慣。他還在新加坡的“健康生活方式日“上,帶領數萬國民跳健康舞。

他還創造了自己的減壓法。麵對身心的疲倦和繁重的工作,他會躺在地板上,閉起雙眼,讓地板承受身體的重量,然後,集中一個號碼,比如說“1”,隻想這個“1”,其他什麼都不想,此時,思想就像進入了空寂狀態。15分鍾後起來,整個人就覺得輕鬆了許多許多。

他反對大吃大喝。他認為那是有害健康的舉動,要想健康就要選擇有益於健康的食品。比如午餐吃西餐,他就隻吃一小片幹魚或一片雞肉;如果吃中餐,經常是兩個素菜,即蔬菜和豆腐,一個湯,外加中國茶。

他一度膽固醇較高,就盡量不吃肉,隻吃魚、青菜和水果,經過一年的飲食控製和運動,成功地把膽固醇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