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 / 2)

原文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譯文

災禍啊,幸福就依傍在它身旁;幸福啊,災禍就潛伏在它裏麵。

闡釋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的名句,是自古及今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征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此句在修身養生上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老子認為,世上有許多好的事情,往往會成為一件壞事的開端,而壞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

老子十幾歲的時候便很有見識。當時楚國征服了宋國,聲勢浩大,老子卻說:“這不一定是件好事。楚國以前弱小,所以沒有人注意,才得以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現在打了勝仗,樹大招風,從此就不得安寧了。”

一年之後,果然發生了楚晉城濮之戰,楚國慘敗。人們記起老子的話,都認為他有未卜先知的神力。周襄王要他傳授其未卜先知的本領。他說:“我並非未卜先知。世間的事物,都有內在的規律;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可以互相轉化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周襄王很佩服,就留老子在朝中做官。

老子認為,禍福相倚,兩者可以互相轉化,但他對這種轉化也沒有一種確定性。他說:“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常忽而轉變為怪異,善良忽而轉變為邪惡。對此人們迷惑不解,這日子是由來已久了。

那麼,聖人又是怎樣對待福禍的不確定性呢?在老子看來,聖人始終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平和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所以,聖人的行為方正卻不傷人,尖銳卻不刺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聖人以這種方式處世養生,就無所謂禍福悲喜了。

養生之道

老子關於禍福相倚的論述,包含了鮮明的養生哲理。

老子認為,人們無法控製福與禍,但卻可以像聖人一樣去麵對福禍。他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收斂光耀,混於塵世,就能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關係,就會為天下人所尊重。

顯然,老子在此強調的是一種超然物外的處世之道。這種處世養生之道,不因物喜,不因己悲,主張以豁達、淡泊、平和立身於世。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夫子曾提出養性的“六然”說,即:自處超然,處世蕩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這便是老子此種養生思想的最佳詮釋。

老子這種修身養生的觀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注意心理平衡,麵對世事不過喜,不過憂,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醫學研究表明,除了飲食起居外,心理狀況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隻有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才能有生理上的平衡,才能有神經內分泌係統的協調,才能有髒腑生理功能的正常。所以,要保證健康長壽,必須保持心理平衡,防止以下幾種心理上的過度:

(1)防止過喜

過喜會引起高血壓、腦出血、心肌梗塞、失眠等病。金元四大醫家之一劉河間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所以,應以安定平靜之心對待自己所到得的成績、財物、名譽等,順其自然,不要得意忘形,以防樂極生悲。

(2)防止過怒

過怒會引起中風、心絞痛、應激性潰瘍等病,長期過怒還能降低機體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所以,平時要學會忍怒,學會寬恕,學會泄怒,比如向知己、親朋傾訴或大哭一場、麵對沙包猛擊幾拳、大聲唱歌、快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