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 2)

(3)防止過恐

兒童、青少年處世短見識少,較成人容易受驚致病,所以,應避免各種恐怖因素,如不要觀看帶有陰慘鏡頭的電影、電視等。

(4)防止過思

“思傷脾”,脾傷則氣血生化乏源,可出現心神失養等諸多疾病,如失眠、神經衰弱等。所以,平時要注意自我調節,主動解脫,生活目標要切和實際,經常參加社交活動和文體活動,廣交朋友,培養業餘愛好,如讀書、唱歌、繪畫、養花、旅遊等。

(5)防止過憂

善待自己,賞識自己,遇事不要強求,在待人處事中不防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世方式。對待名譽、地位、金錢、子女問題以及自己的疾苦,還是裝點“糊塗”好,無需斤斤計較,更不必勾心鬥角。要知道,這些身外之物如處理不當,便會嚴重幹擾自己的保健養生。

總之,“養生不如養性”,始終保持心理平衡,懷著一顆平常心來麵對世事,保健養生便會事半功倍。

養生典範

吳清源,1914年生於福建。11歲時成為北洋軍閥段祺瑞門下棋客,以不凡棋藝養活家人。14歲東渡日本。盛年時曾在13年的時間裏,以95盤擂台賽式的“十番棋”橫掃日本棋壇,令當時日本棋壇所有成名人物全部降級,甚至有的還降兩級,創造了日本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

吳清源先生不僅是一位無堅不摧的大師,一位才華出眾的圍棋藝術家,從更高一層的境界上看,他還是一位有著堅定信仰的人生求道派。

吳先生說:“人生一世就是修行一世,無論是輸是贏。”也正是由於吳先生具備了極高的人生境界,他才能在圍棋藝術領域內先人一步地發現了“調和論”,才能始終保持健康的體魄。

吳清源先生一生勤奮,日日擺棋,無休無止地攻研圍棋之中的奧妙,幾乎達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忘我境地。在精神方麵,先生可謂是無比富足,但在物質享受方麵,先生卻更像是位得道的高僧,一塵不染,甘於淡泊。

吳先生素來煙酒不沾,既不打麻將,也不玩高爾夫球,更不去追紅逐綠,賽車賭馬,遊戲人間。盡管早已名滿天下,但他既沒有積蓄起萬貫家財,也沒有自己的房產轎車,隻是平靜地與夫人寄居在日本東京鬧市區的一座普通公寓裏。除了讀書之外,圍棋就是吳先生平生唯一的事業與愛好。

吳清源先生一生好靜,不喜世俗交往,令常人難以接近,其性格上明顯地具有孤高大棋士的印記。與其交談,常會使人感到吳老在信仰中養成的清廉潔身的人品,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人生哲理。

談到圍棋的輸贏,吳清源先生說,平常心就是本來心,“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他對平常心的解釋。據說當年吳清源之徒林海峰初到日本後,完全不能發揮自己的棋藝水平,連遭敗績後請師父指點,吳清源隻說了“平常心”三個字。

吳清源說,爭強好勝,臨陣膽怯都不是平常的心態,隻有消除一切雜念之後恢複本來麵目,才是一顆平常心。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就是一種平常心。

1928年10月吳清源初渡日本時,義父楊祉庵先生送他一首《四誡詩》,詩文為:“誡爾學養生,養生先養氣。陰陽相翕癖,體充神不敝。惟爾得氣清,朗朗圭璋器。弱齡迫饑驅,自貶安一藝。窮爾無涯知,快人一時意。肝腎苦雕鎪,複局損佳寐。張弛一違節,生理焉得遂。香熏與膏明,綿綿存不匱。遐哉東坡翁,名論何精萃。守靜閉龜息,法動張禽戲。役形不役心,妙契合天地。豈惟康乃躬,久久益智慧。”這首養生詩,吳清源畢生銘記在心,背誦清晰,一字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