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為之未有,治之未亂(1 / 2)

原文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老子·第六十四章》

譯文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闡釋

老子認為,成大事要從小處入手,同樣,杜大患也要從防小患開始。

老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局麵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所以老子認為,應“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在老子看來,大的事物總是始於小的東西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於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別注意,杜絕它的出現。

這就在養生上給人們兩點提示:

重視疾患,防患未然。正因為大患是從小患開始的,而小患又是不容易察覺的,所以要預防每一個小患,重視每一個小患,不可疏忽大意。《老子·第六十九章》曰:“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禍患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會喪失贏取戰爭的一切寶貴條件。同樣,保健養生如果忽視小患,也終會釀成大患,給健康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抓住時機,消除隱患。發現了小患,應該怎麼辦呢?老子認為,應該趁機將其遏製在萌芽狀態。他說:“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小患往往脆弱微小,容易消解散失,如此時采取行動,便可輕而易舉地加以控製。人們在保健養生時也常會發現身體上的一些症狀和苗頭,故應追本探源,將其徹底消除。

老子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所以,必須一如既往小心謹慎地行事,才不會失敗。養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就更需要“慎終如始”了。

養生之道

老子“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觀點,重在一個“防”字,從保健養生的角度上講,這就是傳統醫學中所說的“治未病”。

中醫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傳變。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中醫“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後防複三方麵的內容。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人體在沒有發生疾病的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采取的養生保健措施。其目的在於固護正氣,增強體質,避開各種病邪侵害。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同時又是導致多種外感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順應自然,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性,取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機體髒腑器官組織的統一,提高生存質量。故《千金方》指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2)既病防變

這是指早期診治,根據人體陰陽失衡、髒腑功能失調的動態變化,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規律,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一般而言,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初期病在皮毛,漸次入肌肉、筋脈、骨髓。傷寒有六經辨證,從太陽傳變至厥陰;溫病則有衛氣營血辨證,由衛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病,由於其邪勢鴟張,內犯髒腑或經絡,或遭遇創傷,均可致機體傷殘。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這便揭示了防止疾病的傳變在預防學上的重要意義。當病邪初犯時,機體正氣尚盛,此時治療,不僅易於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於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