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第六十七章》
譯文
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夠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闡釋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三寶之中,首要為“慈”。老子認為,正是因為有了“慈”,人才能勇敢無畏,所以“慈”是不能違背的,如果舍棄“慈”,就會置於死地。“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現在丟棄了柔慈而去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去追求大方;丟棄退讓而去爭先,結果便是走向死亡。
隨後,老子又進一步單獨強調了“慈”的重要性。“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由此可見,老子所說的“慈”,是與人們的安身立命、處世養生密切相關的。
“慈”,在這裏有柔和、愛惜之意。老子所說的“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守柔曰強”、“清靜為天下正”、“牝常以靜勝牡”等內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範圍之內。“無為”是老子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也是“無為”的一種體現。
老子認為,人們如果以慈為寶,心慈氣柔,心慈氣順,心慈氣和,心慈氣祥,自然百體柔和,心健體康。慈由其內必發於其外,所以,懷慈之人,必然心慈麵善,容光煥發,和氣可親,和氣致祥,自然似磁石的吸鐵,有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凝聚力,親和力,可以眾誌成城,最終定會達到“慈故能勇”、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的境界。
養生之道
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韓非子注曰:“慈於子者,不敢絕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慈於方圓者,不敢舍規矩。”範應元也說道:“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
可見,在古人看來,寬厚仁慈,既是愛人,又是愛己,這可謂是安心立命之本。
在長期的養生實踐中,古人總結出了非常豐富的養生經驗,其中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這四個字:“慈”、“儉”、“和”、“靜”,而首當其衝也是“慈”。
“慈”的本義是指父母的愛,後來引申為對人的憐愛。西漢劉向的《新書》中說:“惻隱憐人謂之慈。”訓詁學家孔穎道解釋說:“慈者,出於愛心,恩披於物也。”意思是說,“慈”,就是把愛心給予眾人,使其安樂。要與人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損人的話不說,一件害人的事不做。見別人有好事不嫉妒,見人遭遇倒黴事不幸災樂禍。如能這樣,無論是否得到善報,自己心中必然有一種吉祥、和樂之氣,自然會長壽。
的確,生活中便不難發現,壽星老人多有一顆慈愛助人之心。為什麼這些愛人樂助者能長壽呢?原因在於:(1)他們心中不存私欲雜念,胸襟坦蕩,與人為善,寬容待人,不圖回報,內心極少有個人得失的壓抑;(2)他們常以人之樂為樂,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體驗到了人生的快樂;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3)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始終保持豁達、愉悅和平衡的心態。一個人若能為人寬愛仁慈,樂善好施,那麼,必然心平氣和,這就會使神經內分泌係統調節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