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聖人不病,以其病病(2 / 3)

1960年,老人從單位退休,剛想安度幾年晚年生活,卻不料被醫生查出患有膀胱癌。經過幾年治療,效果不十分明顯,1967年,他決定住院開刀。但在幾年以後,癌症又卷土重來,這時,他已進入了古稀之年。為了同病魔作鬥爭,他又一次入院開刀。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次手術狀況良好。於是,就這樣,他眼不花、耳不聾地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長行,創造了癌症患者壽過期頤的罕見記錄。

四世同堂的曹曾祥家中學士滿門,可以說真正地“繼承”了書香世家的傳統。他有10個子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就有九個。三名留學前蘇聯、美國,七名是中共黨員。惟一未進大學的老二,也是因為參加革命而中斷了學業。

曹老先生身材不高,但卻精神矍鑠,滿麵紅光,看上去不過七八十歲光景。他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清晨六點起床,早餐是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一碗粥和一塊點心;午餐為麵食,或餛飩,或麵;晚上吃大半碗米飯。曹老飲食葷素不拘,他尤喜歡吃魚,雖然年過百歲,吃起魚來卻從未鯁過喉嚨,這也算得上是“一絕”。曹老堅持飯後吃一個水果,午休時間為1個小時,晚上十點半準時就寢。

前幾年,他還堅持每天上下午各行2500步,一天下來,絕不少於5000步,為此,他還買了計步器。101歲時,他患了小中風,出門散步不行了,就改在室內活動。針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曹老自編了一套保健操,從頭到腳都能活動到。他認為:水不流動要臭,人不活動要朽,人的體力和腦力都要靠活動。他的健腦方式也很特別,就是散步記數、花錢記帳。一天用多少錢,多則幾十上百元,少則幾元幾角,寫得清清楚楚。

曹老閑來無事,或看書閱報,或吟詩賦詞,自得其樂。他在一首描寫自己晚年生活的《夕陽天》詩中寫道:“老有餘閑勝有錢,逍遙漫步夕陽天,喜看少壯爭分秒,為達小康齊著鞭。”道出了他的晚年生活和對小輩的深切期望。

在1996年交大百年華誕的校慶大會上,這位直麵病魔,戰勝癌症的百歲老人還賦詩一首:“母校百年逢盛世,瀛環桃李喜歸來。弘揚務實承傳統,樂育匡時濟俊才。優秀學人千輩出,精尖科技萬花開。期頤有幸參慶典,佇看紅旗舉港台。”詩雖不長,百歲老人的心聲卻盡在其中。

四安其居,樂其俗

原文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

譯文

人人都覺得有甜美的飲食,有美麗的衣服,有舒適的住所,相處在一起都覺得很快樂。

闡釋

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建立國家的麵積要小,人口要少,使人民過著簡單的生活,即使有各種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安定,而不向遠處遷徙;雖然有舟車,卻沒有人使用(用不著);雖然有軍隊,卻不會有戰爭(用不上);使人民回複到結繩記事的時代:人人都覺得有甜美的飲食,有美麗的衣服,有舒適的住所,相處在一起都覺得很快樂。

老子在這裏勾勒出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藍圖。這個“國家”雖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村莊,但它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鬥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

從政治學看,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換一個角度,老子所推崇的這種生活方式,對人們的修身養生卻有著極大的啟發意義。

老子所憧憬的這種社會景象,是一種“小國”、“寡民”的狀態,但人們在這種弱小的社會中,都“不遠徒”、不陳兵,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把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作“樂園”。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珍愛這種遠古蒙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呢?因為他們淡泊名利,他們知足、“無為”、不爭,甘於寧靜祥和。在老子看來,這樣的人都是得“道”的人。

那麼,人們又如何修養這樣的品行呢?這就要求對世事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常懷感恩之心,以感恩之心來看待世事,心境自然平和,行事自然灑脫,快樂幸福自然觸手可及,健康長壽亦在情理之中。

養生之道

老子所謂得“道”的聖人,都懂得知足,對榮辱、得失都看得很透徹。他們安於清貧,樂於守靜,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他們的心態是平和的,欲望是淡泊的,心中沒有解不開的結,沒有撕扯不斷的牽掛,他們對一切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所以,他們往往都是長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