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是指為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開設的英語課,新中國成立初期稱普通英語,後改稱公共英語。自1986年11月,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更名為大學外語研究會後,才被稱作大學英語。大學英語與中學英語及專業英語一樣,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統一開設俄語,大學英語根本沒有地位可言,更談不上大學英語教育了。
“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經曆了兩個階段,一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54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學習俄語階段。全國呈現出“俄語熱”。英語教學被“邊緣化”了。新中國建立伊始,由於意識形態的問題,我國進入了全麵“學蘇”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英語教育處於勉強維持階段,教材與教法和新中國成立前並無多大變化,但教育目的卻發生了質的變化,要求外語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國家建設和人民事業服務。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各方麵百廢待興,擺在全國人民麵前的困難很多,我國當時缺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尤其缺乏管理現代經濟的經驗,知識不足,技術落後,各種人才嚴重缺乏,而蘇聯在當時已經有了相對豐富的建設經驗,經濟、技術、知識相對到了較高的水平,培養人才的質量也相對較高。1953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各行各業迅速興起了向蘇聯學習的高潮。為了培養俄文幹部,以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俄語教育備受重視,一股俄語學習的熱潮隨之興起。另一方麵,當時意識形態的分歧使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逐漸采取了觀望、禁運和全麵封鎖的措施,使得中國無可選擇地站到了社會主義的陣營中,同時也確實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和幫助。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新中國在所有方麵幾乎“一邊倒”的選擇。自1952年開始,國內就掀起了一場批判親美、崇美、恐美的群眾運動。這一運動直接給英語教育罩上了一層陰影。人們認為,學習敵人的語言就是不愛國的表現。因此,英語逐漸從課堂上消失了。至1954年,從中學到大學,俄語幾乎成為唯一的外國語。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經濟方麵的發展方針,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國高校外語教學語種的選擇。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外語教學方麵確立了“學習俄文”的外語教育方針。當時的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強調了學習俄語的重要性,“要搞好新民主主義建設並使我們的國家穩步地走向社會主義,我們必須更加認真地向蘇聯學習。這是一件有決定意義的大事。為了更好地學習蘇聯各方麵的建設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成就,就必須首先學好俄文。俄語是偉大的列寧和斯大林的語言,也是社會主義大門上的一把鑰匙。學好俄文決不單純是個技術問題,而是擺在我們麵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項政治任務。”(注:錢俊瑞:《大力推廣學習俄文運動》,《俄文教學》,1952年第5期。)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特殊背景之下,俄語教學迅速發展起來。1949年10月、12月,先後成立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和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屬上海俄文學校。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等十九所高校相繼設立俄文係、科。到1952年後,全國共建立了七所俄文專科學校:北京俄專、上海俄專、哈爾濱俄專、沈陽俄專、西南俄專(重慶)、西北俄專(西安)、新疆迪化俄專。中國人民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十七所綜合性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學院、華南師範學院、浙江師範學院、蘇南師範學院、西南師範學院、昆明師範學院、貴陽師範學院等十九所高等師範院校都設立了俄文係科。另外,各業務部門也相繼開設了俄文學校,如一機部的大連工業俄專、二機部的北京工業俄專等等。在這一形勢的影響下,當時高等院校的公共外語課程大多是俄語,很多中學也開始開設俄文課。一時間,俄文學習熱潮遍及全國。
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學受到了冷遇。英語教學被邊緣化了。1953年7月,教育部頒發各類師範學院教學計劃(修訂草案),在《關於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英語、體育、政治等係科的調整設置的決定》中,規定全國八所高等師範院校中隻留華東師大一校設英語專業,其餘改設俄語專業。下半年,基本完成高校院係調整工作。經過調整,全國共有高等院校182所,其中隻留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8校設英語專業。(注:四川外國語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編:《中國外語教育要事錄》(1949—1989),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而當時,教育部對各高校其他專業的公共英語教學則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到1952年,除了複旦大學新聞係有五名學生選修英語(每周六學時)外,高校公共英語幾乎絕跡。(注:李良佑:《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2頁。)很多英語出身的教師被迫改教俄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