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英語教育有了轉機。人們逐漸認識到,排斥英語和其他外語的做法是目光短淺的表現。為了國家的科學發展,中國人不僅需要俄語,更需要國際通用的英語。因此,在大中學校逐漸恢複了英語課。
專業英語教育也受到極大的影響,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尚有50餘所高校設立了英語係科,但經過1952年至1953年的兩次全國高校院係大調整、大合並之後,全國高校隻剩下9個英語教學點,英語教學走向低潮。1956年,周總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討論會上指出:“為了實現向科學進軍的規劃,我們必須為發展科學研究準備一切必要的條件……,必須擴大外國語的教學,並且擴大外國重要書籍的翻譯工作。”直到這時,高校英語及其他語言專業才開始有了新的發展。至1956年年底,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數量又回升到23所。
到1956年,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和超額完成,全麵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即將到來,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再一次被提到重大議事日程,在1956年1月14日召開了一次會議專門討論知識分子問題。周恩來總理在會上作了《關於知識分子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我們的知識分子隊伍必須在數量上加以擴大,在業務水平上加以提高”。“我國的科學文化力量目前是比蘇聯和其他世界大國小得多,同時在質量標準上也要低得多,這是同我們六億人口社會主義大國的需要不相稱的。我們必須急起直追,力求盡可能迅速地擴大和提高我國的科學文化力量,要在不太長的時間裏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是我們黨和全國知識界、全國人民的一個偉大的戰鬥任務。”“為了實現向科學進軍的計劃,我們必須為發展科學研究準備一切必要的條件。……必須擴大外國語的教學,並且擴大外國語書籍的翻譯。”根據“必須擴大外國語的教學”的指示,教育部製定了1956年至1967年十年人才培養規劃,決定從1956年秋季起逐年擴大英、德、法等語種的招生數量。各地的俄專學校紛紛創造條件相繼改為外國語學院,陸續開設了英、德、法、日等語種,綜合性大學外語係、公共外語及中小學外語也擴大了英語教學麵。
為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教育部會同中央有關部門於1964年10月製訂了發展我國外語教育事業的指示性文件《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首先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15年來的外語教育工作,指出,目前高等外語院係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不能滿足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整個外語教育的基礎,同國家需要很不適應,呈現出尖銳的矛盾。因此,這次七年規劃,既需要大力改變學習俄語和其他外語人才的比例,又需要擴大外語教育的規模,這樣才能把外語教育的發展納入同國家長遠需要相適應的軌道,由被動轉為主動。(注:四川外國語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編:《中國外語教育要事錄》(1949—1989),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頁。)
為此,《綱要》提出了發展教育的四條方針:“1.專業外語教育與公共外語教育並重。2.學校外語教育與業餘外語教育並舉。3.在學校教育中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4.在大力發展和調整比例的同時,特別注意保證質量。”“必須擴大外國語的教學”的指示的頒布和高校公共外語課中“英語為第一外語”的外語教育方針的公布,對我國的公共英語教育的發展有較大的促進,高等學校開始大力調整開設外語課的語種比例,學習英語的人數大量增加,學習俄語的人數逐步縮減,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終於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