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新時期對外語教育新的要求,從1956年開始,各校逐漸開設公共英語課。1960年後,大學中修讀英語課的學生人數增加較快,為了盡快恢複公共英語教學,使教學走上正軌,教育部采取了一些關鍵性舉措。一是製訂《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結束英語教學無序狀態。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於1955年委托高等工業學校外語教材編審委員會製訂俄語和英語教學大綱。1955年6月《英語教學大綱》由教育部向全國頒布,並經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建國後我國公布的第一份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全稱為《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製各類專業適用》。大綱規定:一是教學對象為“中學學過三年英語的學生”;二是提出了“為學生今後閱讀專業英語書刊打下較紮實的語言基礎”的教學目的;三是規定教學時數為“240學時,安排在第1學期至第4學期。課程分四個階段,各階段時數分別為72學時、72學時、50學時和46學時”。並對240學時課堂教學作了具體的要求,同時還對每階段的教學內容從詞彙、語法、閱讀和翻譯幾個方麵作了量性的規定。(注:上海交通大學外語教研室編:《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製各專業適用)(240學時)》,高等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第3、11頁。)這份教學大綱以“閱讀”為教學目標,按大綱的規定,大學畢業時,“每小時的閱讀速度達5000印刷符號左右”,相當於每分鍾閱讀16個詞;“筆譯速度須達12000印刷符號”,相當於每小時翻譯35個單詞。②
為了統一全國公共英語教學內容,教育部還決定著手編寫全國統一教材。編寫工作始於1960年,1962年開始出版。以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化工學院和上海工學院(上海大學的前身)四校合編的形式,根據同期公布的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製各類專業實用的《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編寫的《高等工業學校英語(試用本)》,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在全國範圍內有較大影響的高校公共英語教材。
專業英語教育也經曆了類似的過程。1957年至1966年,是俄語教學規模縮小,英、德、法、日語教學規模不斷擴大的時期。1964年10月,教育部根據周總理的指示製訂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提出:“在學校教育中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學習英語的人數要大量增加。”根據綱要精神,高校紛紛增設英語科係,全國還新建和擴建了10多所外語院校。到1966年3月,全國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已達到了74所。高校英語教師的人數也從1957年的1015人增加到1965年的4621人。
盡管這一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得到初步的恢複,但是,學校的教學方法受蘇聯的影響根深蒂固:重視語法教學,忽視語言實踐。當時全國的學校全部實行蘇聯的教學原則,該原則可以歸納為“三個中心”,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課堂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即眾所周知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