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976年,中國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場災難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成為重災區,作為外語教育一部分的大學英語教學更是承受了空前的災難,教學質量降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英語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停課鬧革命”運動使全國學生到各地去串聯,致使全國教育一片混亂,已完全處於癱瘓狀態。
在教育方麵,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7年被認為是執行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而加以徹底否定,課程製度和體係被加以批判和廢除,原有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體係遭到嚴重破壞。教學內容完全呈現政治化的特點,毛主席著作、語錄和學習毛著的文章被大量加進外語教材。英語於1969年重新出現在課程表上時,已經麵目全非了。課本中的英語已不再是英語本族語,而是漢語式的英譯文;教材的編寫也不再是以語言理論或教學法規為依據,而是以領導的指示為準繩。大學專業英語教育同樣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大學從1966年至1970年停止招生,致使“文化大革命”後的一段時間內外語人才青黃不接。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不但“文化大革命”前17年外語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被完全抹殺,而且外語教育被從根本上否定。他們把學習外國一律斥之為“洋奴哲學”,學外語是“崇洋媚外”、“裏通外國”,教外語是培養洋奴。連續不斷的違反客觀語言規律和教學規律的“教育革命”和“大批判”,大肆鼓吹“不學ABC,照樣幹革命”和“外語無用論”,使許多學校的外語教學無形中被取消,外語專業停止招生長達六年之久,剛剛恢複的大學英語教學也處於癱瘓和中斷狀態。
總而言之,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英語教育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這一時期的英語教育不但沒有發展,還較前一時期有明顯的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