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編教材與以往的公共外語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在:1.新教材均以大綱為依據;2.新教材由單一的閱讀教材發展為係列化、多元化和配套化教材;3.新教材選材嚴謹,題材和體裁豐富多樣,新穎有趣。語言與文化有較密切的關係,因而新教材所選內容有反映國外人物、風情、文化、教育、科學的文章,有鼓舞學生奮發向上或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文章語言規範,內涵深厚,趣味性強,引人入勝。目前,這些教材已為全國許多院校所采用,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成立外語科研機構,創辦科研刊物,出版科研成果
1979年1月,國家科委、教育部等聯合召開全國高校科學研究工作會議,研究如何把高校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問題。根據這一精神,“197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外語係與上海外國語學院《外國語》雜誌編輯部聯合發起召開了科技英語討論會,有40多所院校代表參加”。“這意味著人們開始把公共外語作為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來加以研究。”(注:付克:《曆史、現狀、發展趨勢》,引自《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文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頁。)第二年教育部分別在清華大學和上海大學建立了科技外語資料中心,為從事這方麵研究創造了條件。1980年由上海交通大學科技英語中心編輯的“一本以科技人員和理工科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外語學習刊物——《科技英語學習》在全國公開發行”。到1983年,“該刊物已擁有12萬讀者,銷量穩定,是一本受人歡迎的刊物”。(注:中國公共外語教育研究會編:《公共外語教育研究文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