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以來,各種學術團體紛紛成立,如中國外語教育研究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高等外語院校教育研究協作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等等。這些學術團體的建立極大地活躍了外語研究界的學術氣氛。根據外語教學研究的需要,外語院係還積極辦起了各種外國語言文學刊物,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外國語》、廣州外語學院的《現代外語》、黑龍江大學的《外語學刊》等。
(四)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得到加強
由於十年動亂的影響,文化大革命以後外語師資隊伍出現嚴重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數量不足,二是青黃不接,三是知識老化。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人數少,質量不高,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在以俄為師時期,由於英語學科的邊緣化和俄語教師的緊缺,很多英語教師改教俄語,而到了恢複時期,公共英語教師又往往由以前的俄語教師再次改回本行,顯得生疏而有所退步,教師隊伍數量也嫌不足。文化大革命之後的幾年,公共英語師資隊伍問題就更顯突出:一方麵,在現代化建設和對外開放中,各行各業都急需外語人才,尤其是對英語人才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公共英語教師;另一方麵,由於十年浩劫期間沒有補充新的師資,師資數量明顯不足;同時英語教師青黃不接,水平參差不齊——“文化大革命”後,不少老年教師、老專家因年齡、健康原因而退居二線,許多中年教師在十年浩劫期間業務多有荒廢,而“文化大革命”中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在英語和文化素質方麵都有待提高。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廣大教師同外界隔絕,英語老化,對國外在這十年中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知之甚少。因此,他們亟待更新知識,充實提高。(注:李良佑:《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07—508頁。)
針對這種狀況,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院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國家教育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增加師資數量,提高師資質量,把加強高校公共外語,“大力抓好外語教師隊伍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一向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任務提了出來。1980年,國務院批準了教育部製訂的《1980年至1983年高校英語教師培訓計劃》。計劃指定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等16所院校承擔英語專業教師的培訓工作,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大、山東海洋學院、南京工學院、西安交大、大連工學院、華中工學院和重慶大學9所理工院校外語係承擔培訓公共英語教師師資。除了通過舉辦外語師資培訓班或設立外語師資培訓中心提高師資質量,出國進修是提高英語教師業務水平的又一重要措施。1978年後,國家撥出相當多的經費,選送中青年骨幹教師赴英語國家進修、講學、考察。與此同時,許多高校同美、英、加、澳、新西蘭等國家的大學建立校際合作關係,相互交換留學生和教師,為對方培養教師和科研人員。收效也很明顯。自1978年到1983年,由於中央、地方和各院校領導的重視,我國高校英語教師的隊伍不僅日益擴大,而且業務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一改這之前高校公共英語教師隊伍青黃不接、高水平骨幹教師後繼缺人的局麵。這一良好的開端為今後開展高校英語教學和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