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學英語教學的探索階段(1982年—1987年)(1 / 2)

1982年黨的十二大召開後,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全麵展開,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新局麵。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標誌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英語教學受到學校的重視,公共英語逐漸成為高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程。在此後的20年中先後進行了三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繁榮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高校的大學外語教學已經以英語教學為主流,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刺激下,大學英語教學開始崛起,成為1000多所高等院校的一門重要課程:教學時間長、學生人數多、教學任務重。但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思想不明確、教學大綱陳舊、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設備簡陋、教學方法落後,所以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遠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切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在1982年開始就我國大學英語的改革陸續召開了一係列全國性的會議,正式開始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次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頒布了第一套全國統一的理工科本科用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文理科本科通用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1982年4月21日,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武漢舉行。學會的主要任務是:“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公共外語教學的提高與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注: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203頁。)把公共外語的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據此,教育部委托理工科外語教材編審委員會和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負責大綱修訂工作。參加大綱修訂工作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工學院、大連海運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工作班子設在上海交通大學。②1982年—1983年的兩年,大綱修訂工作組進行了三方麵的工作。第一,認真總結了我國30多年來公共英語教學的經驗,學習和研究了國外語言學和英語教學的有關著作,從中吸取了一些切合我國需要的有益成分,在實踐和理論上為修訂大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第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根據教育部(82)教高一字060號文件的精神和規定,修訂組在北京、上海、哈爾濱、遼寧、武漢、四川和西安7個地區的37所理工科和文科院校,對1982、1983兩屆本科生新生入學的英語水平,分別進行了全國規模的抽樣測試。第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綱起草小組於1983年5月提出了大綱正文初稿和四張附表(詞彙表、語法結構表、功能意念表及語言技能表),以供討論。(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用),1985年版,第127頁。)大綱修訂組兩年內先後分別在上海、西安、安徽、無錫、杭州共召開了六次不同類型和規模的討論會議。最後於1984年5月23日至29日全國公共英語(理工科用)教學大綱審定會在杭州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全國25個省、市51所高等院校和單位的代表。會議認為《大綱》體現了“四性”(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和靈活性)要求,較好地結合了國外先進教學、語言學理論和中國的國情。會議一致通過《大綱》,改名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用)》,並決定報教育部審批。

新教學大綱有五個特點:1.重視英語語言基礎的教學及交際能力的培養;2.文、理科通用;3.讀、聽、寫和說分三個層次即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列入教學目的;4.實行了分級教學;5.定性、定量化。1985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文理科本科用)和1986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文理科本科用)》是以廣泛的測試、調查為基礎,通過各院校通力協作,幾經討論研究後製定而成的。這份大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為完善的一份公共英語教學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