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的關羽(2 / 2)

孫權為了聯姻,派諸葛瑾來說親,兩家結秦晉之好。成不成,在於兩相情願,即使交易不成,人情還在,不至於關羽如此勃然大怒,竟說出“虎女安肯嫁犬子”這句話,還要砍媒人的腦袋,就沒有任何道理了。連曹操都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他和孫權正在較量中為敵時,懷著敬佩之情說這番話的。此時,吳蜀尚是盟友,即使敵國,也不能如此倨傲狂妄。分明是在惡化氣氛,使得本不鞏固的聯盟,走向瓦解。

看來他所表態的“軍師所言,當銘肺腑”的話,純係一派虛詞。諸葛亮的聯吳拒曹大計,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反映了他內心中的自詡自大之情。一個本來的推車亡命之徒,在當時很在乎士族門閥地位的社會裏,關羽不把孫權這個江東豪族,放在眼裏;也不把吳蜀聯盟,視作蜀國的生命線,感情用事,自我膨脹,頭腦發熱,若不是暴發戶的小人得誌,便是相信自己高人一等的非凡狂妄。一個人錯位到如此地步,大概是不可救藥了。

所以,他在荊州之役中,獨斷專行,自以為是,蠻橫跋扈,不納人言,便是最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了。

驕兵必敗,這是所有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包括英明統帥,三軍首領,沙場老將,無敵勇士,也難免事到臨頭犯糊塗。知道不應該驕傲,仍惡習不改,甚至明知錯了,錯也要錯下去。

人若是陷入了錯位誤區裏,失去常智不說,還會失去常識,這就是偏執情緒,逆反心理在作祟了,於是出現一係列的判斷失誤。最後,甚至自己也明白,是錯了,可情緒還退不出這個誤區,再加上中國人的麵子,為維護這份可憐的尊嚴,執迷不悟往死路上走,十匹馬也拉不回頭,隻有錯到徹底失敗為止。這種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事,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不會絕跡的。

關羽太小看東吳了,呂蒙稱病,他不信有假;陸遜謙卑,他不信有詐;荊州失陷,他不信其真;糜、孟背叛,他不信其事。就隻相信他自己,這是所有錯位的人的通病。

他得襄陽,回師荊州,猶不晚也。攻樊城不下,迅速撤兵,也仍舊來得及的。荊州已失,不圖收複,另謀去處,也未必全軍覆滅。及至兵敗麥城,突圍路線要順依人意的話,不至於身亡……悲劇總是自己造成的。

一個老百姓,縱使因驕致敗,隻不過禍及其身,再大,禍及其家,僅此而已。一軍之帥的因驕致敗,則是萬千首級落地的事,而一國之君的因驕致敗,那就更不堪設想了。

這樣的事例,其實並不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