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用魏延計(2 / 2)

在文人這個圈子來看,那就更有看頭了。韶華已逝,便仇恨一切來日方長的人;風光不再,便嫉妒所有姹紫嫣紅的美麗;寂寞冷落,自然怨嗟窗外傳來的繁華熱鬧的聲音;江郎才盡,便對文場的新鮮舉止視若仇敵,非咬牙切齒不可了。所以“食少事煩”苦日無多的諸葛亮,對於這樣一個潛在的對手,是不敢掉以輕心的。

劉備生前對魏延十分信任。“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但與諸葛亮談到馬謖,卻認為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這個人,才質平庸,但對馬謖的看法,事實驗證他是對的。因此,他賞識魏延,委以重任,決不是興之所至,率性而為的事,自是有魏延值得信賴之處的。

諸葛亮所以對馬謖“深加器異”,就因為馬謖好紙上談兵,能順從他的意旨,而對魏延一直持懷疑和仇視的態度,動不動就要把魏延推出斬首。說穿了,就是魏延不怎麼買他的賬。

《三國誌》載:“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看來他們帥、將之間的矛盾,早就相當地尖銳了。所以,諸葛亮在上方穀設計火燒司馬懿父子時,這位主帥,甚至想把魏延也一並火葬的。

由此可見,有才能的諸葛亮,也未必不存有複雜的嫉妒心理。而一旦由嫉而恨,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中國人對人的評價,不太注意人是在不停變化,壞可能變好,好可能變壞的方麵,這是一;形成固定看法以後,好,便永遠的好,壞,便永遠的壞,直到蓋棺論定,這是二;被否定評價的人,無論怎樣好自為之,也扭轉不了已經定型了的觀點,這是三;於是最後,整個社會形成的極端化趨向,有形無形地迫使著這個人無法自拔,隻能向自己的反麵越走越遠。當重新審讀曆史上魏延這個人物,難道,能說諸葛亮毫無失當之處嗎?他對魏延不變的看法就正確嗎?一個身居高位的領袖人物,絕對相信自己的聖明,大家也恭維他的聖明,那絕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正是由於他的過分視部屬為敵,他的狹隘,無容人之量,以及他的嫉妒,已難分好歹。所以,在他臨死前的最後安排,就促使魏延生變作亂。本來戰鬥力已很疲軟的蜀國軍隊,至此,則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了。

魏延之亂,始於諸葛,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對魏延這樣一個有軍事頭腦,有實戰經驗,有膽有謀的強將,對這個不以他的尊嚴為念,具有挑戰意味的部屬,諸葛亮的感情雖然表現得特別地隱晦曲折,不那麼容易察覺,但內心世界卻還是有蹤跡可尋的。

以一支弱勢的軍隊,要去和強大的對手打正麵戰爭,卻以不可冒險為名,放棄這樣一次戰機,除了感情的拒絕外,找不到別的什麼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