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發展教育

全麵實施素質教育,著力完成“普及、發展、提高”三大任務,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全麵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

第一節 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

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努力降低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特別是女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和貧困家庭學生的輟學率,全國初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5%。推進城鄉、地區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地政府要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第二節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規模擴大到800萬人。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改革職業教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內容,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建立彈性學習製度。促進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

第三節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上,加強研究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穩步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穩步發展普通本專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有重點地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推動各類高等院校協調發展。繼續發展各類成人教育。

第四節 加大教育投入

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力度。促進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資源要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以及薄弱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傾斜。各級政府要增加職業教育投入,重點支持麵向農村學生的中等職業學校。支持設立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的民間慈善基金組織,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教。繼續實行助學貸款,健全麵向各階段學生的資助製度,完善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體係。擴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於特殊教育的份額。

第五節 深化教育體製改革

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職責,製定和完善學校的設置標準,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製,義務教育由政府負全責,高中階段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規範教育收費,建立嚴格的教育收費公示製度。形成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體製,改革招生考試製度,推進教學課程改革,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健全評價製度。形成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製,在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招生規模、人才聘用等方麵給學校更多自主權,培育並發揮學校的優勢和特色。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專欄15教育發展重點工程西部地區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2004—2007年國家安排資金100億元,重點支持尚未實現“兩基”的西部農村地區,新建和改擴建7700所農村寄宿製學校。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2003—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安排資金100億元,為中西部地區3.75萬所農村初中建設計算機教室、為38.4萬所農村小學配備衛星教學接收設備、為11萬個小學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

中西部農村初中改造。推動未納入“兩基”攻堅計劃實施範圍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生鞏固率和寄宿率。

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支持1000所縣級職教中心、1000所中等職業學校和10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學院改善辦學條件,形成一批職業教育骨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