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由司馬遷、唐都、落下閎等二十餘人曆時一年編撰而成。而在這部著名曆法的形成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時任禦史大夫的漢代名臣倪寬。

倪寬,西漢千乘(今山東廣饒縣)人,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103年。幼年時家境貧寒,無力供讀。做傭工時,每當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掛在鋤鉤上,在幹活休息間隙拿來誦讀,於是“帶經而鋤”的故事廣為流傳。後拜尚書學創始人歐陽生為老師,精心攻讀《尚書》,在由郡國推選為博士之後,又投到經學博士孔安國門下研究經學,但依舊貧困,靠給學生們做飯維持生活。當時漢代實行射策考試取士製度,倪寬以第二名的成績任廷尉文學史。

倪寬生性溫厚善良,不善於言談,擅長作文。當時,張湯為廷尉,府上任用的都是文史法律方麵的大小官員。而倪寬雖憑借儒學書生的身份處在他們中間,但被認為不懂得府中的事務,並沒有受到重用,不久被委以副職的身份到北方看管牲畜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倪寬回廷尉府呈送有關牲畜的簿冊,適逢府上有一份很難寫的奏章,前幾次寫好的奏章已經被漢武帝否定,掾史們不知道如何是好。倪寬了解情況後,談出自己的見解,於是掾史們讓他來寫這份奏章。倪寬慨然應允。結果奏章寫好後,掾史們讀了都佩服不已。他們把這個情況報告了張湯。張湯知道後非常驚訝,馬上召見倪寬。通過交談,張湯非常佩服他的才能,就讓他做了一名掾史。張湯把倪寬寫的奏章呈給皇上,當即被批準。幾天後張湯拜見漢武帝時,武帝問道:“前幾天的那份奏章絕不是一般的官員能寫出來的,寫奏章的人是誰呀?”張湯說出是倪寬後,武帝說:“我早就聽說過這個人,果然名不虛傳。”此後,張湯愈加器重倪寬,讓他在自己手下擔任奏獻掾,從事起草奏章文書等工作。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張湯任禦史大夫,推舉倪寬為侍禦史,協助他的工作。在此期間,倪寬非常善於處理法律案件,許多案情不明,難以判決的案件,他都能根據古代的法令公正判決,得到老百姓的稱讚與愛戴。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倪寬被漢武帝召見討論經學。武帝從《尚書》中隨便抽出一篇文章考問倪寬,結果倪寬對答如流,見解精辟。武帝非常滿意,提拔他為中大夫,很快又升任左內史,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在任左內史期間,倪寬以儒家思想治理政務,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減緩刑罰,優待自己的下屬,體恤人民的疾苦,得到官吏和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倪寬非常關心百姓疾苦,主張緩收租稅,減輕農民負擔,根據百姓的情形來決定征稅時間的急緩。對那些貧弱戶或農忙時節,倪寬不立即征收賦稅,這樣許多賦稅常常拖著。有一次,適逢漢武帝對外用兵,急需錢糧。倪寬所轄京師,租稅拖欠甚多,被有司告發,按律應當免去官職。治下的老百姓聽說這個消息後,惟恐失去這位好父母官,就奔走相告,不約而同的一起來交糧食。大家族用牛車拉,小家庭用擔子挑,前腳接著後腳,好似長龍絡繹不絕。結果不幾天倪寬就超額完成收租稅的任務。漢武帝深感驚奇,對倪寬愈加器重。

倪寬任左內史期間,還致力於發展轄區內的水利事業。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寬上書漢武帝,建議在鄭國渠上遊北岸開鑿六條小渠,灌溉這一帶鄭國渠無法自流灌溉的良田。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並令他主持六輔渠的開鑿。結果,六輔渠開鑿後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麵積,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倪寬在領導興修水利之際,還在六輔渠的管理運用方麵有一項新的創造,那就是在我國首次製定了灌溉用水製度《水令》,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證了每塊耕地都有水可用,擴大了澆地麵積。雖然可惜的是這一寶貴的曆史資料早已散軼,無法知道它的全貌,僅有“定《水令》,以廣溉田”這七個字的文獻資料存世,但倪寬作為我國灌溉用水製度的創始人在我國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