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曾設想訓練黑猩猩說話。黑猩猩的智力在動物界中居上等,而且它們許多地方也和人相似。但可惜的是,它們的發音器官極不發達,大多利用手勢來表達意思。
在美國,有一對夫婦,采用美國聾啞人通用的啞語,去教一隻名叫娃秀的雌性猩猩。他們非常用心地訓練娃秀,和它生活在一起,給它創造非常好的學習環境。為了不使聲音幹擾娃秀的學習,有小猩猩在場時,他們自己就用手勢交談。
經過兩年的訓練,娃秀可以理解和領會60種手勢,其中有34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如吃、去、再多些、上、請、內、外、急、氣味、聽、狗、貓等,它還能將一些手勢連貫起來。
人們期望,將來能訓練猩猩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
動物是怎樣認親的
在動物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遠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一般來說,同一血緣的個體,相互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助互愛。那麼,動物是怎樣識別親屬的呢?
蜜蜂是靠氣味識別自己親屬的。蜂群裏有專門的所謂“看門蜂”,由它控製進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可以通行無阻,卻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門蜂”的任務,是對進巢的蜜蜂進行審查,它們以自己的氣味為標準,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門外。
魚類身上有識別性激素。魚當了父母親之後,體表常常會釋放出一種,被稱之為照料性激素的化學物質,幼魚嗅到後,便自動保持在一定的水域裏生活,以利於父母親魚的照料和保護。
鳥類、蝙蝠等是靠聲音辨別親屬的。
崖燕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會同時擠滿幾千隻葫蘆狀的鳥巢。但用不著擔心老崖燕會認錯自己的子女。對它們來說,雛燕的叫聲就是它們的識別標誌。在常人聽來,雛燕的叫聲似乎是一樣的,沒啥區別。但如果仔細分析,可發現其中仍有細微的差別。
實驗證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雛燕叫聲的錄音,老鳥每次都隻向自己雛鳥的叫聲飛去,並且也會發出鳴叫。雛鳥聽到後,會叫得更加起勁。
在美國西南地區一些岩洞裏,棲息著7000萬隻無尾蝙蝠。它們的居住地非常擁擠,因此生物學家們推測,母蝙蝠喂奶時,隻是盲目地喂首先飛到自己身邊的小蝙蝠,並非自己的親生子女。但是實驗證明,約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
之後科學家又發現,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發出呼喚的叫聲,再根據小蝙蝠的回答,來判斷是否是自己子女。它們還要進一步用鼻子嗅,在確認是自己的子女後才喂奶。
生物界有認親行為,也有騙親行為存在。有的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了一些騙親手法,杜鵑是這方麵的行家裏手。
杜鵑在繁衍後代的時候不壘巢、不孵卵、不育雛,這些工作會由其他鳥來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鵑產卵時期,它便選定畫眉、葦鶯、雲雀、鯉鳥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狀、羽色和猛禽鷹鷂相似的特點,從高遠處疾飛而來。巢內的其他鳥以為大敵鷂鷹來犯,便倉皇出逃,杜鵑乘機便將卵產在這些鳥的巢內。
由於長期自然選擇的原因,杜鵑產的卵在大小、色澤、花紋方麵和巢主產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發現。杜鵑的卵在巢內最先破殼成雛。小杜鵑的背上有塊敏感區域,有東西碰上,它便會本能地加以排擠,所以巢主的卵和破殼的雛鳥便被它推出巢外。這樣,小杜鵑可以獨自占養父母采集來的食物了。小杜鵑慢慢長大了,老杜鵑一聲呼喚,它便跟著遠走高飛。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同緣相親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一種生存適應。動物終究是動物,它的生存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認親,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來的食物給別的幼鳥吃,而讓自己的孩子餓肚子。而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後代,那是因為這些小猴沒有它的基因。
靈敏驚人的動物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