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候鳥遷徙的秘密(1 / 2)

鳥類為了生存,夏天的時候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人們把鳥類的這種移居活動,叫做遷徙。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要進行遷徙,一部分鳥會常年居住在出生地,甚至終身不離開自己的巢區。有些鳥則會進行不定向和短距離的遷移。

遷徙中的鳥一般會結成群體,在遷飛時有固定的隊形。一般有人字形、一字形和封閉群。一字形隊又分為縱一字和橫一字形兩類。這種方式的結群中,鳥類之間是有相互關係的,有的群體具有一定的社會結構。

遷飛中,保持一定的隊形可以有效地利用氣流,減少遷徙中的體力消耗。那為什麼有的鳥類會有遷徙現象呢?有的科學家認為,遠在10多萬年前,地球上曾出現過多次冰川期。冰川來臨時,北半球廣大地區冰天雪地,鳥類找不到食物,隻好飛到溫暖的地方。後來冰川逐漸融化,並向北方退卻,許多鳥類又飛回來。由於冰川周期性的來臨和退卻,就形成了鳥類遷徙的習性。

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遷徙的根本原因,是受體內一種物質的周期性刺激而導致的。這種刺激物質可能是性激素。有時候,由於這種物質刺激導致的遷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這些鳥類中往往可以看到,當遷徙季節來臨時,雌雄雙親便拋棄剛出生的小鳥而遠走他鄉。

也有的科學家用生物鍾來解釋鳥類遷徙現象。而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鳥類的遷徙與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它自己內在生理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還有一個困惑人們的問題就是,鳥類遷徙中的“能源”問題。鳥類在遷徙過程中,一般要飛行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中途幾乎都不休息。它們是怎樣來完成這樣艱苦旅行的呢?

有人認為鳥是把脂肪作為能源來利用。它們在準備長途遷徙之前,就大量進食,以便貯藏大量脂肪,供飛行之用。但鳥一般體積都比較小,它怎麼可能貯存那麼多的脂肪,來供自己長途飛行呢?

有人曾對鷸做過觀察,發現它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島飛往南美洲,行程大約3850千米,其體重隻減輕了0.056千克。如果能把鳥類在飛行中節約能源的秘密揭開,那對人類的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

魚類洄遊的秘密

人和高等哺乳動物是依靠鼻子來辨別氣味的,而魚卻不一樣。魚類的嗅覺器官和味覺器官,都長在嘴巴周圍和唇邊上。

有些魚的同類器官分布在鰭上或在魚皮上,在這些地方有一種紡錘狀的細胞。這些細胞是一種感受器,能從周圍的水中接受各種信息。

除此之外,更為有趣的是魚類的洄遊現象。在溪流中,每年有不少魚產的卵,受精卵孵化成小魚後,它們就順流而下,由小溪遊進小河,再進入大江,經過若幹千米的遊程,最後進入大海。

小魚在大海中長成了大魚,當產卵季節又來臨時,它們會循著小時候遊過的路線,再回到童年時的“家鄉”,在那裏產卵。

是什麼因素引導著魚類,遊向它們的家鄉呢?根據研究,是它們家鄉溪流中,水的成分和水的氣味。

它們家鄉的土壤、植物和動物特有的氣味,溶解在河水之中後,成為引導魚類洄遊的“路標”。在這中間,魚類的嗅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昆蟲有卓越的建築技巧

蜜蜂的建築讓人很難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蜂巢,就會發現它是由無數六角柱狀體的小房子聯合起來的。房底呈六角錐體狀,它包括6個三角形,每兩個相鄰的三角形可以拚成一個菱形,一個房底由3個相等的菱形組成。

18世紀初,法國學者馬拉爾琪經過仔細測量,發現每個房底部三個菱形截麵的角度都相等,菱形的銳角為70度,鈍角為108度。經過計算得知,以這樣的菱形而組成的蜂巢結構,容量最大,而所需的建築材料最少。

在河裏、水窪及溝渠等處,人們還可以看見沼石娥幼蟲,建造的精巧而細致的套子房屋。

沼石娥幼蟲下唇末端有一塊不大的唇舌,上麵有絲腺孔,孔中分泌出一種能在水裏迅速凝固的黏性物質。幼蟲把這種黏性物質塗抹在小介殼、沙粒及植物碎屑等物上,並把它們粘起來。沼石娥幼蟲還能夠利用其他的東西作為建築材料。有人試驗證明:給沼石娥幼蟲小玻璃球或搗碎的玻璃屑,它就會造出一座小巧玲瓏的玻璃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