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別讓孩子染上富裕病(1 / 3)

據了解,“富裕病”這一名詞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詞“富裕”。和“流感”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渡沉溺於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狀態。

中國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鬥型”的資源灌注下成長的—— 一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因此,“富裕病”對中國人的考驗將比SARS更為嚴峻。

童年富裕病意思是指: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沒目標、學習沒興趣等後遺症。

由於家長本身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家長本身的觀念和素質不同,導致他們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上出現了偏差,而這種偏差又直接導致了現在孩子的浪費、高消費、攀比消費等不良習慣。孩子對於過剩物質的輕易獲得和在家長影響下的享受觀念,對他們將來成長過程中的開拓和發展都不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曆一些磨難和挫折,家長不要以“愛”的名義給孩子提供過多的物質享受,要讓孩子有機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和獲取相應的報酬。不能讓孩子養成“要什麼我爸我媽都能給我買”的心態,更不能總灌輸給孩子一種“咱家什麼都不缺,將來你有花不完的錢”的觀念,這會使孩子不懂得珍惜和節約,容易讓他們養成什麼都不幹,躺在父母積累的財富上心安理得地揮霍的惡習。

一、令人擔憂的現狀

放眼望去,耳聞目睹我們周圍的孩子有這樣一些特征:狂熱的購物花錢、物質要求期望膨脹、對廣告免疫力減弱、服裝以名牌而定、理發要追求高檔、出門就打的;教師節送“小禮物”是三星手機;個人花銷存款達千元以上;經常出入高檔消費場所。

有一類父母認為十幾歲的孩子,正需要“投資”的時候,孩子要啥給啥,每月花銷在家庭的收入的50%以上;還有一些家境並不富裕的家長,不惜省衣縮食從牙縫裏一點一點的省,供給孩子大把大把的花;很多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過得更舒適、更安逸、更有麵子,縱容孩子高消費。出現這些現象是由於某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不忍心拒絕孩子的消費要求;也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同學麵前顯得寒酸,抬不起頭,於是讓孩子滿身名牌,上學放學司機接送,處處表現自己富有,引起孩子們互相攀比,“你爸爸才是公務員,我爸爸是廳長”,“廳長算什麼,我爸爸是公司大老板,有的是錢你能比得上嗎?”

二、高檔消費日趨呈現低齡化

23日中午,開發區一家酒店大廳裏,5個年輕人正在吃飯談笑。如果不說,很難看得出他們都是一些中學生,他們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隻有13歲。

李明是一行5個人中最大的,今年17歲。他的爸爸在加拿大工作,媽媽去年也去了,現在他和奶奶一起住,他說等初中畢業後他就可以去國外繼續念書。其餘3個男孩子家庭都和他差不多,他們4個是在哈市某英語學校學習認識的,大家都是為了補習英語然後準備中學畢業後出國留學的。年齡相仿又談得來的他們很快走到了一起,大家經常結伴出來玩。婷婷是一行人中唯一的一個女孩子,今年15歲,正在讀初二,身高175cm的她去年在一個選秀活動中獲了獎。婷婷經常化妝,很小就會“應酬”,她正一手夾著一根香煙一手托著一杯紅酒。平時,婷婷很懂得用高檔服裝和香水來提升自己的“女人味”。據介紹,每個周末,蹦迪、泡吧、K歌、去遊樂園等都是他們的固定節目,大家輪流作東,每個人出手都很大方。記者發現,這5個孩子都有手機,而且全都是市場上的最新款機型。“我們沒有去偷去搶,隻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享受一下生活。況且,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有人需要加倍努力,有人天生就有一個好爸爸好媽媽或是一個好的家世,隻需要一點點甚至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衣食無憂前途遠大——李嘉誠是成功的,李澤楷也不能算失敗吧?”李明嫻熟地點燃一棵“駱駝”不屑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