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經營規模在世界各國的擴張,這種微觀的跨文化管理方式也逐漸暴露出它的弊端,如文化的本土化使在華的外資企業達到量變而未能上升到質變,企業的決策仍舊在外籍人手裏,跨文化問題仍然存在;員工全盤西化傾向令人擔憂;除此之外,這種管理方式還會給我國的政治和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害,不少外資方管理者在了解中國文化之後,很快學會了逃稅、漏稅的手段,也學會了行賄去打通渠道。為了消除這種微觀跨文化管理方式所帶來的弊端,各國政府都呼籲出台一種新的跨文化管理方式。
(二)宏觀跨文化管理方式
這種跨文化管理方式也叫文化融合模式,是跨文化管理的高級形式,目前正處於摸索與創新的階段,它要求各國文化在互滲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融合,在融合過程中,吸收各國文化精華,創造一種集中外文化特點和勞資雙方共同利益於一體的新型文化。這種模式主張從各國文化的相同或相似處尋找管理方法。
宏觀跨文化管理的依據是: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投資國的社會製度、管理體製和文化差異雖與被投資國大相徑庭,但各國人力資源的人性是相通的,對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相同或相似的。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從這一點看,人性的需要是相同的。而人性追求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滿足較低級需要的前提下,人們才會向往高層次的需要,即充分發揮個人才幹,取得成就,實現個人價值,這種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的關鍵是看管理者能否成為決策者;(2)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經濟一體化表現在經濟市場化、世界金融國際化和世界企業國際化,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生產出本國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和服務,必須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共同發展。這樣一來,必然要求合作各方相互學習各國文化,找出產生衝突的深層原因,提高管理效益;(3)文化的互通性。這集中體現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上,如各國頻繁的外交活動,各國互派留學生等。這些活動表明:相異文化是完全可以溝通的。
德國大眾汽車是最早與我國汽車業合作的跨國集團公司。1985年,大眾汽車在我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1985年至2001年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相繼生產出“桑塔納”、“桑塔納2000”和“帕薩特”等產品。目前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和“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中國生產的轎車總量已超過200萬輛,占中國轎車總量的52%以上。大眾汽車公司被視為當今世界在跨國經營和跨文化管理中最富有開拓精神的汽車製造商,這種管理方式形成了宏觀跨文化管理的雛形。上海大眾有限汽車公司的中外雙方都在努力尋找文化的共同點和互補性,增加相互溝通和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公司在強調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加關注員工之間如何有互補性,並最終達成共識。現在,嚴格的質量標準已成為中德雙方的自覺追求。
我國已經跨入WTO的門檻,如何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好的與異國文化結合起來,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充分洞悉他國文化和了解本國文化,取他文化之長補己文化之短,促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國際化。當然,跨文化管理還有待於在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