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生產環境與健康

考試要點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病

①職業性損害;

②職業病三級預防的原則。

二、職業中毒

①影響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②職業中毒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原則;

③常見職業中毒及防治。

三、生產性粉塵與塵肺

①生產性粉塵的致病作用;

②矽肺及其防治。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病

1.職業性損害

職業有關疾病是指職業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種職業性損害,包括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職業性外傷。

(1)職業病

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而直接引起的疾病叫職業病。由於職業病涉及到勞動保險待遇問題,許多國家都用法令形式對職業病範圍做出明確規定,對此稱為國家規定的職業病(或法定職業病)。目前,我國的法定職業病有以下9類:職業中毒、肺塵埃沉著症、物理因素職業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傳染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疾病、職業性腫瘤及其他職業病。凡屬法定職業病患者,在治療和休息期間及在確定為傷殘或治療無效而死亡時,均按勞動保險條列有關規定享受應有的待遇。

(2)職業病的特點

①職業病因明確。職業性有害因素是疾病的病因,不接觸不發病,控製了這種有害因素或限製其作用強度,就可有效的預防或控製這種疾病的發生。

②有明確的劑量一效應(或反應)關係。絕大多數情況下,有害因素的接觸水平、接觸時間、發病率或病損嚴重程度之間,能找到明確的聯係。

③接觸同一種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同一種職業病流行。同一地點工作的人群中,不接觸者不發病。

④絕大多數情況下,如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理,預後良好。

(3)職業病的診斷

①職業史是診斷的重要前提,沒有職業史就不能稱職業病。職業史的內容應包括:詳細描述該職工自參加工作起全部職業的工種和工齡;工作時接觸有害因素的情況;症狀出現的時間;同工種其他工人患病情況;非職業性接觸和其他生活情況。

②生產環境調査。深入調查生產環境可以獲得接觸何種有害因素、接觸方式、接觸濃度、接觸時間、有無防護及其使用效果等資料,以便分析有無罹患職業病的可能。

③臨床觀察及實驗室檢査。可提供有害因素作用於機體並引起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的證據。實驗室檢查除一般檢查外,可根據有害因素作用特點進行特殊檢查。

a.病史。確切的了解患者參加工作前後的健康情況以及各種症狀的出現時間、發展順序、嚴重程度及其與接觸有害因素的先後時間關係。並根據所接觸的有害因素的作用特點,注意早期症狀和體征。

b.體格檢査。在全麵體檢的基礎上,還應做針對性的重點檢查。由於各種有害因素對人體器官的作用一般有選擇性,所以不同的職業病病種,檢査的重點不同。如接觸汞的,應重點檢查神經係統;接觸苯的,應重點檢査血液係統。

c.實驗室檢査。除一般檢査項目外,還需根據不同的有害因素作針對性的特異性檢查。特異檢查包括生物材料中的毒物及其代謝產物的含量測定、生化指標和細胞學改變的檢查以及X線片等。

職業史、生產環境調查和臨床檢查是互有聯係的,診斷時,必須把三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會同有關方麵,根據診斷指標,慎重的做出正確診斷。同時做好鑒別診斷,排除有關疾病。

(4)工作有關疾病

由於生產環境及勞動過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職業人群常見病發病率增高,潛伏的疾病發作或現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這類疾病稱為工作有關疾病。

①特點。工作有關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工作環境及其他危險因素聯合起作用,職業因素雖是該病發生發展中的許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因素,不良的勞動組織、工作條件、也可是這些疾病的原因之一,社會、心理、個人行為和生活方式均起一定作用;職業因素影響了健康,從而促使潛在疾病暴露或疾病加重、加速或惡化;通過控製或改善職業環境,除可消除相應的職業病外,也可減少工作有關疾病,使原有疾病緩解。

②常見的與工作有關的疾病有:與職業有關的肺部疾病;骨骼及軟組織損傷;與職業有關的心血管係統疾病;生殖係統功能紊亂;消化道疾患;行為身心病。

(5)工傷

工傷是指工人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由於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機體組織的突發性意外損傷。工傷不僅可以造成缺勤,而且可引起殘廢、甚至死亡。工傷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設備缺陷;防護設備缺乏或不全;勞動組織不合理和生產管理不善;個人因素;操作環境因素。

2.職業病三級預防的原則加強管理,改革生產工藝過程,治理生產環境;嚴格執行勞動衛生法規和衛生標準;加強衛生培訓和宣傳教育,普及有關知識;嚴格執行就業前和定期體格檢査製度,做好勞動力鑒定;加強個人防護,講究個人衛生;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二、職業中毒

1.影響毒作用的有關因素影響毒作用的因素包括毒物的理化性質、毒物濃度和接觸時間、毒物的聯合作用、個體狀態、環境條件。

(1)毒物的理化性質

毒物的化學結構和成分對化學物的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質有決定性影響;固體微粒的大小、溶解度、揮發度高低等也對化學物毒性有極大影響。

(2)毒物的濃度和接觸時間

毒物進人人體要達到一定劑量才會出現毒效應,而決定毒物進入人體劑量的主要因素是生產環境中毒物的濃度和接觸時間。在實際工作中控製毒物危害的主要手段就是降低環境中毒物的濃度,國家也製定了生產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最高容許濃度標準。

(3)毒物的聯合作用

生產環境中往往同時存在著多種毒物,他們同時作用於人體,常表現出不同於每種毒物分別作用的總和,這種現象稱為毒物的聯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及拮抗作用。

①相加作用。多種毒物同時存在時的毒作用為各毒物分別作用時毒作用的總和。

②相乘作用。多種毒物同時存在時的毒作用超過各毒物分別作用時毒作用的總和。毒物的相加作用和相乘作用通稱為協同作用。

③抬抗作用。多種毒物同時存在時的毒作用小於各毒物分別作用時毒作用的總和。

(4)個體狀態

個體的健康狀況、年齡、性別、遺傳素質、生活習慣、過敏體質、特殊生理狀況如妊娠、哺乳等對毒物的毒作用均有影響。

(5)環境條件

生產場所的氣溫、氣濕、氣流等氣象條件也影響機體對毒物作用的反應。

2.職業中毒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原則

(1)診斷

職業中毒診斷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工作,應著眼於弄清所接觸毒物的種類和導致中毒的條件,細致分析臨床資料,排除非職業性質病的可能。

①職業史。詳盡了解患者接觸毒物有關的情況,從而判斷該患者在生產勞動中接觸毒物,其程度如何,此為診斷的前提。

②勞動衛生條件調査。深入生產現場弄清患者所在崗位的生產工藝過程,可能接觸的職業性有害因素、空氣中毒濃度、個體防護與個人衛生情況等,從而判斷患者作業環境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此為診斷的基本基礎。

③症狀和體征。根據臨床表現來判斷符合哪類毒物中毒,出現的症狀與所接觸毒物的毒作用是否相符;特別要了解臨床症狀的出現在時間上是否與所接觸毒物有密切關係。

④實驗室檢查。檢査有三方麵,即反映毒物吸收的指標,反映毒作用的指標,反映毒物所致病損的指標。

(2)職業中毒的治療原則

職業中毒的治療可分為病因治療、對症治療和支持治療。病因治療的目的是阻止毒,物繼續進入體內,促使毒物排泄以及拮抗或解除其毒作用。對症治療是為緩解毒物引起的主要症狀,以促進人體功能的恢複。支持治療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促進早日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