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期以來,“中國”開始專指我國全部領土,不做它用。那麼,“中國”一詞最古的含義是什麼呢?
“中國”僅在古代就衍生出多種含義,如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地乃至華夏國家等。
在古代,“國”字的含義之一是“城”或“邦”。從字形上可以看出,一個邦國是以都城為中心而與四域的農村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以都城的存在為標誌的。“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中國”一詞本來意義是指京師,即“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裏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所在,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如《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矣,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這裏的“中國”則與“京師”同義。毛傳:“中國,京師也。”《詩經·大雅·民勞》是召穆公諫貪暴之君厲王之詩。這幾句的意思是:百姓已經疲勞不堪,隻求少許的安康。愛護京城百姓,可安撫四方。《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國中。’”
“中國”又指華夏族、漢族居住地區,因為這在四夷之中。《詩經·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又《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而華夏族、漢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因此稱其地為中國,與“國中”、“土中”、“中原”、“中州”、“中夏”、“中華”含義相同。初期本指今河南及附近地區,後來華夏族、漢族活動範圍擴大,黃河中下遊一帶也被稱為中國。
在古代“中國”一詞還指我國中原地區或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戰國策·秦策三》:“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史記·孝武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書·匈奴傳下》:“(伊黑居次)餘常欲與中國和親。”《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這裏的“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中下遊的魏國。後來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稱為中國。《史記·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東周時期成書的《尚書》和《詩經》等書中。《尚書·梓材》是周公教導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訓告之詞。其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即皇天將中國的土地與人民交給周的先王治理。這裏的“中國”應指關中至河洛一帶的中原地區。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帶有文化本位色彩的、對本朝王都的自稱,其含義應與西周時代的“中國”相當。
在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級的重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到周武王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曾祭告上天說:“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欲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從這裏統治人民。這篇銘文把“中國”的最早地址確指為洛邑,即今所在的洛陽及以其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史記·周本紀》在記述這段曆史時,也引用周公的話,認為洛陽地區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為西周王朝所青睞,被認為是“天下之中”而營建東都的洛陽,在長達兩千餘年的時間裏,先後有十餘個王朝建都於此。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中即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的記載。其後,又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營建都邑,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其中,二裏頭遺址就是洛陽地區最早的“中國”區域內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
漢代,人們把漢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稱為中國。南朝自稱為中國,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所以,中國成為中華民族逐漸大融合後的統一稱號。但是一直到清朝沒有任何一個朝代的國號稱為中國。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把“中國”正式定為國名。1949年9月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我們國家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