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蘇武《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之五:“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思是自從結發為夫妻,兩人恩愛互不猜疑,全詩是描寫夫妻離別之情,讓人讀了為之動容。唐朝孟雲卿《古別離》詩:“結發年已遲,征行去何早。”意思是和你結發時年歲已大,你又如征人般蹤影難覓,這是孟雲卿悼念妻子所寫的詩,也是感人至深。這兩首詩中的結發,都為結婚之意。
那麼,為什麼把原配夫妻稱為結發夫妻呢?
古時結發為束發之意,表示已經成長為成人,可以談婚論嫁了。《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是說古代男子二十歲束發加冠,表示已經成年了。如《史記·李將軍列傳》:“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命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論衡·禍虛》:“一身之行,一行之操,結發終死,前後無異。”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三曰:“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遊。”宋辛棄疾《滿江紅》詞:“想王郎,結發賦從戎,傳遺業。”清田蘭芳《敘袁仲方(袁可立孫)甲子秋冬詩》:“餘與足下結發交,其於餘也。如影之隨形,妍媸不能遁也。”清姚鼐《連日清齋寫佛經偶作數句》詩:“結發慕勝因,而複役人事。”
古時,女子十五歲表示已經為成人了。《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這是指女子成年了,要束發加笄(jī),行笄禮,可以談婚論嫁了。如《公羊傳·僖公九年》:“婦人許嫁,字而笄之。”《史記·周本紀》:“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另外,結發又有成婚之意。古代婚禮儀式中,在成婚洞房之夜,兩個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綹頭發互相纏繞起來,作為兩人永結同心的信物,故稱為結發。這就表示兩個人的頭發緊密地纏在一起,係上紅線,牢牢地拴著一輩子,他隻認定他的結發妻,她也隻認定她的第一個丈夫。妻子、丈夫互愛一生。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如漢蘇武《詩》之三:“結發為夫婦,恩愛兩不疑。”唐孟雲卿《古別離》詩:“結發年已遲,征行去何早。”清朝陳夢雷《青青河畔草》詩:“結發與君知,相要以終老。”
因此,後來結發被用來比喻元配夫妻﹙男女雙方皆是首次結婚的夫妻﹚,如《樂府詩集·古辭·焦仲卿妻》:“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意思是結婚後兩人同睡一個枕頭、一張床,到死了感情都不改變。元配夫妻亦稱為結發夫妻,而元配之妻也就稱為發妻了。
如《北史·後妃傳下·齊馮翊太妃鄭氏》:“妃是王結發婦,常以父母家財奉王。”《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馮公又問:‘令孺人何姓?是結發還是再娶?’”
結婚是幸福的,又是嚴肅的。男女雙方相互了解後,自願走在一起,共同建立一個家庭,雙方都有責任和義務鞏固、維係好這個家庭,在生活中就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幫助。我們羨慕、敬佩金婚家庭、鑽石婚家庭。婚姻不是兒戲,那種“閃婚”、“閃離”做法的好處在哪裏?值得社會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