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試院又稱為“棘院”(1 / 1)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一種以分科考試取士的製度,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延續至清末。唐朝科舉取士分常科、製科兩種,而常科和製科的諸科目中,明經與進士兩科最受士人重視。宋襲唐製,但改革了科舉的內容和方式,形成州試、省試、殿試的三級考試製。明清時則為院試、鄉試、會試及殿試四級考試製。

貢院,舉行會試、鄉試的場所,即試院。唐玄宗開元年間,因考功郎中不受士子敬重,於是將原由吏部主持的進士考試,改歸禮部負責,並開始設置貢院。如唐朝李肇撰《唐國史補·卷下》中載:“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考功郎中李昂,為士子所輕詆。天子以郎署權輕,移職禮部,始置貢院。”《明史·選舉誌二》:“試士之所,謂之貢院。”

鄉試是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考試,中試者稱為“舉人”。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為“秋闈”、“秋試”。鄉試的考場設在各省省會的貢院,院內有分配給考生的小屋數千間,小屋依《千字文》編列號數,稱為號舍、號房,如天、地、玄、黃之類。

每一號舍高六尺,寬三尺,深四尺,無門,隻容一人。考生在號舍內,白天寫考卷,晚上睡覺。鄉試共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要自帶筆墨燈燭,衣被飲食。進入號舍前要經過嚴格的搜查,以防止夾帶舞弊,入號後不得再出入。號舍設備不佳,環境極其惡劣,若遇刮風下雨,考生隻得用自備的油布來防風雨。

清朝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中對此有貼切的形容:“那號舍立起來直不得腰,臥下去伸不開腿,吃、喝、拉、撒、睡,紙、墨、筆、硯、燈,都在這塊地方。”

由於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製度,考上了就等於可以榮華富貴一生,因此曆代的科舉考試,都有作弊行為發生。曆朝曆代為了能公平取士及保持貢院的考試秩序,考生進入貢院前都有點名、識認及搜檢等嚴苛規定。

此外晚唐五代試士,為了防止發榜時士子喧嘩吵鬧,就用荊棘圍在試院的四周,如《舊五代史·周書·和凝傳》上載:“貢院舊例,放牓之日,設棘於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者。”意思是說,貢院的慣例,在發榜日,都要設置荊棘,關閉院門,以防落第的人不滿肇事。

後來,貢院為了防止夾帶傳遞作弊,或防止閑人擅自進入,也會在貢院四周圍上荊棘,因此貢院又稱為棘院、棘圍、棘闈。如清朝厲荃輯《事物異名錄》上載:“棘院,貢院也。”

有考試就有了作弊,科舉考試是這樣,如今考試也是這樣,所不同的是如今的作弊手段利用上了高科技,更加隱晦。但是,考試不僅僅是考察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考察一個人的良心、良知。家長、老師、學生聯合起來作弊的,應該嚴肅處理;當然也要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