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以筆墨謀生為“筆耕”(1 / 1)

在有些場合,當需要自我介紹時,有的人往往會以“筆耕”來介紹自己的職業,別人一聽,就知道此人是以寫文章為業的。

筆耕,在古代有以抄寫、賣文、寫作為生活來源等幾種含義。如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九:“《翰林盛事》雲:‘王勃所至,請讬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筆耕。’”《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元朝薩都剌《寄王僉憲》詩:“有酒從人飲,無田藉筆耕。”清錢泳《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家亦奇貧,筆耕所出,不能謀半菽之養。”

那麼,為什麼以筆墨謀生的人稱為筆耕呢?

筆耕一詞按字麵解釋,就是以筆代耕之意,就像農夫以鋤頭耕田為生一樣,讀書人是以筆給人抄抄寫寫為生。所以筆耕最初的意思,是指識字者用筆給人抄抄寫寫賺取費用過活,也就是說,抄寫工作就像農夫耕種田地一樣的辛勞。

筆耕一詞出自魏晉史學家華嶠《漢後書·班超》上所載:“超傭書勞苦,投筆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耕乎?’”。這句是說:“我要在疆場衛國立功,封侯,怎能長期把生命浪費在筆硯之間呢?”這也是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東漢名將,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跟隨竇固出擊匈奴,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取得了勝利。竇固認為他有軍事才能,跟著就派他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攻殺了匈奴派駐鄯善、於闐的使者。廢去了親匈奴的疏勒王。他在疏勒地堅守,後來在西漢援軍和當地力量的聯合下,先後擊敗了莎車、龜茲等地貴族叛亂,擊退了月氏的入侵。班超在永元三年(公元91年)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他先後在西域活動了31年,鞏固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實現了他“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想法。

但是,班超小的時候,家境非常窮困,有一年他哥哥班固被召到洛陽去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跟著去了。由於家庭經濟不寬裕,班超常給官府抄抄寫寫,取得一點報酬,用來供養母親及維持家計。日子久了,班超對抄抄寫寫感到非常苦惱。有一天,他又覺得十分厭煩,就把筆擱下停止抄寫,長歎一聲說:“大丈夫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等人,在疆場衛國立功,怎能長期把生命浪擲在筆硯之間呢?”於是,班超便棄文從軍,追隨大將軍竇固出征,擊潰凶奴,立下大功。班超抄抄寫寫,用筆墨賺錢,就被稱為筆耕。

班超要效法的傅介子、張騫又是怎樣的人物呢?他兩個和班固有類似的經曆。

傅介子,西漢大臣,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北)人。昭帝時,西域龜茲、樓蘭均聯合匈奴,殺漢史官,掠劫財物。他要求出使大宛,以漢帝詔令責問樓蘭、龜茲,並殺死匈奴使者。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又奉命以賞賜為名,攜帶黃金錦繡至樓蘭,於宴席中斬殺樓蘭王,另立在漢樓蘭質子為王。以功封義陽侯。

張騫,漢中郡城固人,中國漢代卓越的外交家、旅行家。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以相約夾攻匈奴。他越過蔥嶺,親曆大月氏、大宛、中夏等中亞國家。在旅途中兩次被匈奴扣押,前後共有11年,後來匈奴內亂,他僥幸逃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奉命出使烏孫,又在烏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夏和月氏等地,與中亞各國正式通好,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頗多貢獻,封博望侯。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因此,“筆耕”一詞也就漸漸傳開,流傳至今。現在,筆耕主要指書寫文章、繪畫等。筆耕是辛苦的,從構思、開始書寫,到書寫完成是一個對社會負責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是一個開始新的寫作的過程,筆耕不輟,越勤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