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都泛稱為“東道”,“作東道”即請客之意。要知道“東道”的來曆,首先要清楚春秋時秦國、晉國、鄭國的地理位置,然後了解公元前630年發生在這三個諸侯國之間的一段曆史故事。
秦國,開國之君是親莊公子秦襄公,春秋時建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端。
晉國,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開國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建都於唐(今山西晉城西)。晉景公時,占有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陝西一角。公元前4世紀,晉國被韓國、趙國、魏國所瓜分。
鄭國,開國之君是周宣王弟弟鄭桓公。周幽王時期,鄭桓公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於桓公三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在滎陽築城邑曰“京”,鄭武公時滅鄶、虢(東虢)及其他附庸國,建立鄭國,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附近)。
春秋時期,諸侯國相互爭霸不止。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聯合秦穆公一起圍攻鄭國。
晉文公,即重耳,獻公的兒子。後來因為獻公立幼子為嗣,重耳出奔在外19年,由秦送回即位,即晉文公。
晉文公攻打鄭國有兩個原因。據《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這裏是說,晉文公重耳出奔路過鄭國的時候,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對晉國有二心,在晉與楚之間的城濮之戰中,鄭國幫助了楚國。秦國與晉國是聯盟國家,重耳回國即位就是秦國的幫助,在城濮之戰中,秦國就是晉國的聯軍;況且秦國也有向東擴充的意圖。
這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國的軍隊駐紮在函陵(今河南新鄭縣北13裏),秦軍駐紮在氾南(水名,東氾水,在今河南中弁縣南)。鄭國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了,鄭國的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急了,假若派燭之武見秦軍,秦軍必退。”於是趁著黑夜,鄭國人用繩子把燭之武係出城外。
燭之武拜見秦穆公後,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指秦穆公下屬,實指秦穆公本人)。越國以鄙(指邊境)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指增益)鄰(指晉國),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指使節)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嚐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指設版築城,實指修建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指邊界)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