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皇帝自稱為“朕”(1 / 1)

自秦始皇以後,朕就成了皇帝的專用名稱,開口就是“朕”如何如何。我們也知道“朕”說的就是皇帝自己。但是,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呢?

“朕”這個字最早並非是皇帝專用,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即“我”的意思。《詩經·周頌·訪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這裏的“悠”是遠大的意思;艾是盡的意思。這句話是父王的謀略太深遠,我哪裏能夠比得上。如漢朝蔡邕《獨斷·卷上》:“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爾雅·釋詁》:“朕,身也。”郭璞注:“今人亦自呼為身。”

《楚辭·離騷》:“朕皇考(對亡父的尊稱)曰伯庸。”《書·堯典》:“帝曰:‘谘,四嶽(分管四方的諸侯),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這裏屈原稱朕,臣子稱朕,君王稱朕,可見最早“朕”是不分地位高下,人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隻有天子才可以自稱“朕”,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為什麼呢?

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後,與丞相、禦史商議更改名號等重大問題。秦始皇敘述了他的豐功偉績後,說:“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都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裏,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製。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製’,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秦始皇說:“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這段記載道出了中國曆史上兩大命題,一個是自秦始皇開始有了“皇帝”這個專用名,另一個是皇帝開始享有專用的稱呼“朕”。

如果翻譯下來就是:秦始皇說:“天下安定了。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請商議帝號。”丞相王綰(wǎn)、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裏,外麵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製,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法令歸於一統,這是亙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製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他就按你們議論的辦……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不過,在皇太後聽政或是下詔時,也可以自稱為“朕”,這是較特殊的情況。如《漢書·郊祀誌下》:“皇太後詔有司曰:‘未見皇孫,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漢書·王莽傳上》:“太後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其實早在先秦時,君王、諸侯都自稱為孤、寡、不穀。如《戰國策·齊策四》:“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非。”《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意思是說,貴必定以賤為根本,高必定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己稱為孤、寡、不穀。由此可知,孤、寡、不穀都是王侯們的自謙詞了。

古人的名、字、號、綽號和官稱名目繁多,在閱讀古文時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