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龜”是去官、辭官、罷官的意思,這有曆史為證。
在《文選·謝靈運·初去郡》詩:“恭承古人意,促裝返柴荊。牽絲及元興,解龜在景平。”《文選》李善注:“解龜,去官也。”這首詩是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在任職永嘉太守滿一年後,掛冠而去時所寫,詩中描寫他辭退官職後的愉快心情。詩中的解龜就是辭官、罷官的意思。
為什麼要把罷官稱為“解龜”呢?
據傳,上古時期有龍馬背著一幅圖從黃河中出來,向伏羲獻出《河圖》,據此圖伏羲畫出“八卦”;夏禹治水時,有靈龜背著一本書從洛水中出來,向大禹獻出《洛書》,大禹因而作成《洪範·九疇》。因此,龜在遠古傳說中是個神秘的圖騰。在《禮記·禮運篇》記載:“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孔穎達疏:“以此四獸皆有神靈,異於他物,故謂之靈。”所以古人把龍、鳳、麒麟、龜合稱為“四靈”,龍是鱗中之王,鳳是禽中之王,麟是獸中之王,龜是介中之王。古人不僅把烏龜列為四靈之一,更把它視為吉祥、富貴、長壽的象征。
商周時代龜卜盛行,占卜者鑽鑿灼燒龜甲,使產生裂紋,再據以預測吉凶。傳說烏龜長壽,能鑒往知今,其背上又隱含著玄妙莫測的紋理,因此被用於占卜。將卜辭刻於龜甲或獸骨上保存起來,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甲骨文。
到了漢代更是把龜視為權威、榮耀的標誌,吉祥慶瑞的征兆。當時把象征皇位的鼎上麵鑄印龜紋,稱為“龜鼎”,有隱含帝位與龜同壽之意,如《史記·龜策列傳》上載:“龜者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指名龜)為天子。”天子的祖廟裏設有“龜室”,把龜藏在裏麵並視為神寶。如《史記·龜策列傳》:“今高廟中有龜室,藏內以為神寶。”
漢代的典章製度,文武百官官印上方的印紐都雕成龜形,稱為“龜紐”,是官祿的標誌,所以龜紐後來就被用來代稱為官印,如漢代衛宏《漢官舊儀》卷上:“中二千石、二千石銀印青□(ɡuā,紫青色的綬帶)紐。皆龜紐。”衛宏的《漢官舊儀補遺》卷上:“列侯黃金印龜紐,文曰印;丞相、大將軍黃金印龜紐,文曰章。”張銑注曰:“解龜,謂解去所佩龜印也。”
因此,罷官又稱為“解龜”。謝靈運《辭祿賦》:“解龜紐於城邑,反褐衣於丘窟。”
唐代對龜仍是十分崇敬。唐製,朝廷會頒給五品以上的官員一種以雕木或鑄銅製成的,用來作為憑信的魚形符節,稱為“魚符”,而放置魚符的袋子就稱為“魚袋”。另“玄武”是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因北方屬水,故又稱為水神,其形為龜蛇合體。如《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章懷太子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唐女皇武則天因其姓和“玄武”的武字相同,所以就把“魚符”、“魚袋”改為“龜符”、“龜袋”。在《新唐書·車服誌》記載:“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佩魚皆為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中宗初,罷龜袋,付給以魚。”
唐製三品以上的官員都佩有金飾龜袋,稱為金龜。所以後來身任高官厚祿的夫婿,就被稱為“金龜婿”,如唐代李商隱《為有》詩:“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另外五品以上官員,死後被賜予在其墓碑下配以龜形石座,稱作“龜趺”。如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喪禮·碑碣》:“唐葬令,五品以上,螭首龜趺。”
解龜即沒有了官印,也就是沒有了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