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長要用自己的同情心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家長對於老人、同事、鄰居、孤寡等所表現出來的誠懇和友善的行為是對孩子最好的同情心教育,缺乏同情心的父母是培養不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來的。
6.讓孩子到艱苦的環境中進行鍛煉
沒有受過艱苦生活磨煉的孩子不會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會知道還有許多處不如自己的孩子需要別人的幫助。讓孩子去體驗一下艱苦的生活,讓孩子去看一看貧困山區的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心靈就會感到震憾,就會激發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對貧困孩子的同情心。
7.對於孩子表現出有同情心的舉動不可胡亂指責
如孩子在看電視時,看見以強淩弱、壞人欺負好人,心裏就難過,甚至流淚,有些家長每每這個時候就罵孩子:“哭什麼?沒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同情是一種沒出息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得自私、冷漠、麻木。
孩子的同情心就像大多數家長說的那樣,孩子生下來就是有同情心的,是很善良的。但在他短短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某些事情減弱對同情心的考驗,當你受到過傷害,你還有沒有同情心?有的時候就是這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施舍,有的時候對一些乞討人員的施舍,大人說他可能是假的,你們可能受騙了。作為孩子肯定會記住大人告訴他的東西,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就會想我要警惕,這可能是假的,可能是想欺騙我。這個時候是對孩子的同情心的一種考驗。
環境對於小孩的成長來講,影響是非常大的。包括他的家庭環境跟社會的環境。家長都希望孩子是富有同情心的,那麼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同情心與寬容心,它需要恰當文化氛圍的催化、熏陶和有效教育環境的教化與塑造。不難看到,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等。也由於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愛”行為,催化和培養了不少驕橫跋扈、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為所欲為的“小皇帝”。使團結友愛、互助互愛、助人為樂為集體為社會作出應有奉獻等等做人的規範,很容易淪為應付書麵道德思想教育考試的條文記憶。而其精神內核難以容入青少年的認知和情感結構中,,並通過相應的行為外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