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初的佛羅倫薩,規模宏大的建築工程非常多,有的教堂營建過程曆時數十年,這就為發揮雕塑家的才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大多數雕塑家在起初隻是珠寶工藝學徒或藝人,有的甚至是幫工,在漫長的營建過程中,他們逐漸在工作中顯露出藝術才能,從而確定了他們的雕塑家身份。那時候所用的雕塑材料大多是石塊,其次是青銅,木材用得較少。最讓雕塑家興奮的是一些雕塑工程的設計競賽,雕塑家們不但能從中比試出設計水平和製作技藝的高低,也能借此獲得他們所夢寐以求的社會地位。
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扇(共三扇)用浮雕裝飾的青銅大門,便是這種自由競賽的結果。早在1336年,安德烈·皮薩諾就為這座洗禮堂製作了第一扇青銅浮雕大門,浮雕的內容取材於施洗聖約翰的生平故事。其餘兩扇大門遲遲沒有完成,直到1401年,在羊毛商行會的資助下,佛羅倫薩洗禮堂舉辦了一次美術競賽,七位著名美術家包括雅各布·德拉·奎爾查、菲利比·布魯奈萊斯奇、羅倫佐·吉貝爾蒂等都被邀請參加。後來是吉貝爾蒂設計的銅門大出風頭,一舉奪魁。著名雕塑家布魯奈萊斯奇因屈居第二而覺臉上無光,就放棄雕塑而去羅馬研究古典建築了,後來成為意大利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家兼理論家。
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約1378-1455)是意大利早期最負盛名的雕刻家。他生於佩拉戈,卒於佛羅倫薩,金銀工藝匠出身,兼習雕刻和繪畫,對古典學術的研究情有獨鍾,曾遊學羅馬,一頭紮入古典雕刻遺物中,廣學博取,練就了超乎尋常的藝術修養。
吉貝爾蒂曾說:“所有的專家和跟我一起參加競賽的人均認為,勝利者的榮譽非我莫屬……(評審工作)是在一個龐大的委員會和眾多有識之士(包括技術高超的畫家們和金銀、雲石雕塑家們)間討論並作出決定的。也就是說,自這個城市和別的城市挑出34位專家組成評審團。總之,此次我能奪魁,乃是眾望所歸……”吉貝爾蒂的這段自白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時期意大利美術家獻身藝術創新的人文主義進取精神。
這次競賽的所有參賽作品,隻有布魯奈萊斯奇和吉貝爾蒂的作品留存下來。布魯奈萊斯奇的潭雕在藝術處理方麵顯得雄健有力,非常富有激情,對各種形象表現得非常深刻而細致,可惜構圖略嫌擁擠,而且對浮雕下部的物體與人物的安排,在整體結構方麵,跟上麵部分顯得不太協調。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吉貝爾蒂浮雕的優美、流暢和光潔。
吉貝爾蒂盡量減弱題材本身所包含的恐怖內容。浮雕中亞伯拉罕以當時人們早已熟悉了的哥特式形雕像造型輕微而優雅地扭動著身體,他雖然手執尖刀,但其動態卻更像古典戲劇演出中的“亮相”,而不太像真要殺人。
以撒的姿態優雅,人體塑造細膩生動,頗有古希臘雕塑遺風。吉貝爾蒂擅長處理光潔而流暢的浮雕表麵,能細膩而逼真地刻畫細部,得意於他自幼就學習金器首飾和繪畫。此外,他出色的繪畫技巧也為他設計的浮雕奪魁立下汗馬功勞。他在浮雕中製造出繪畫性的空間錯覺,這一點直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
“天堂之門”是吉貝爾蒂的雕塑藝術趨於成熟的重要標誌。所謂“天堂之門”,也就是佛羅倫薩洗禮堂的東麵大門,因為意大利的洗禮堂與大教堂大門之間有一塊空曠場地,這塊場地在意大利語中被稱為“Paradiso”,詞義是天堂或樂園。後來,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研究和臨摹了門上的浮雕,對吉貝爾蒂的浮雕讚賞不已,曾感慨說,這真是一扇開向“天堂”之門啊!從此,“天堂之門”這個名稱就流傳下來了。
這組浮雕無論從技藝還是藝術性來看,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吉貝爾蒂在第一幅浮雕《創世紀》的《創造夏娃》中,描繪了夏娃溫柔高雅的裸體,夏娃聖潔的裸體在光線的照射下,身子顯得絲綢般光潔美麗。另一幅《雅各與以撒》以其完美的人物與空間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著稱於世。那種完美的境界,即使是盛期文藝複興的雕塑大師也未必能超越它。吉貝爾蒂本人曾這樣介紹這扇浮雕大門:“我按照力所能及、盡量忠實地模擬自然的本來麵目。由於依靠透視法則,我得以成功地製成這許多人物浮雕作品……前景中的人物形體最大,而遠處的人物則形體較小,這種表現手法符合觀眾在現實生活中所見的情況……我極其勤奮地製作這件作品,在我一生的全部創作中,這件作品最重要。它技巧出色,比例正確,藝術理解深刻。”
吉貝爾蒂的浮雕藝術是古希臘和中世紀美術遺產的精華部分與文藝複興時期科學求實精神完美結合的產物。人文主義對事物的深刻理解,使造型藝術中的“比例”和“技巧”問題,終於獲得了最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