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結束以前,佛羅倫薩已喪失了其在造型藝術領域中所占有的獨一無二的領先地位,因為佛羅倫薩美術家們通過藝術創新所取得的種種成果,已成為意大利美術家們共同享有的財富。萊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自稱是佛羅倫薩人,但他們的藝術成為意大利其他地方的楷模和表率,拉斐爾早年所受的美術教育,也是以直接學習和研究佛羅倫薩繪畫為其轉折點的。因此,佛羅倫薩仍然是16世紀意大利美術風格形成的發祥地。
16世紀初,羅馬建築藝術的全麵繁榮,是和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三個人聯係在一起的。當時,教皇極力想恢複羅馬教廷的崇高威信,欲使羅馬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與人文主義藝術家們的雄心勃勃的創造精神則不謀而合。以布拉曼特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建築師在努力探索一種具有雄偉壯麗、氣度不凡的紀念碑式的建築設計,因此對以中央圓頂占主導地位的集中式建築的造型與內部空間進行了研究。
布拉曼特離開米蘭來到羅馬時已經50多歲了,像15世紀的大師們一樣,布拉曼特一到羅馬就忙於考察古典建築遺址。他在羅馬的第一件作品是為聖馬利亞堂修建的回廊。此回廊的布局與典型的佛羅倫薩府邸庭院的回廊不大一樣,其特點在於上層不采用拱廊,而是用一根圓柱將上層的每一開間一隔為二,從而形成了輕巧的圓柱和厚重結實的不連續牆相交替的支撐係統。
布拉曼特設計的在羅馬蒙托裏羅的聖彼得羅教堂及修道院庭院中的坦比哀小教堂,是盛期文藝複興建築的奠基性作品,體現了該時期完整的建築觀念,以純正的古典建築語言,表現了完美和諧的空間概念。這座教堂與他設計的·些宗教建築、世俗建築和宮廷建築,可以說是為後世樹立了偉大的典範。蒙托裏羅在傳統上被認為是聖彼得的殉教之地,而坦比哀小教堂是為紀念聖彼得的殉教所建。在對這座小教堂進行設汁時,布拉曼特追求的不是簡單地對古典建築同等意義的現代紀念性建築,他無疑超越了古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坦比哀小教堂是文藝複興盛期的綱領性作品,是建造新聖彼得大教堂的先聲。
聖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16世紀意大利最重要的建築工程,它是基督教世界最龐大的一座教堂,並以其輝煌的外觀和巨大的規模象征著羅馬的力量和威嚴。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是康斯坦丁巴西利卡,由羅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康斯坦丁大帝所建,到16世紀初已曆時一千多年,早已破損不堪。尤利烏斯二世被選為教皇後,一心想將自己的墳墓建在這座教堂內,後來,為了恢複古羅馬帝國的光榮和建立基督教世界中心的願望,尤利烏斯二世於1505年毅然拆除老的巴西利卡而重建新的聖彼得大教堂,他委托布拉曼特負責設計和建造,當時的主要建築大師幾乎都參與了該工程,因此,聖彼得大教堂體現了那個時代最輝煌的建築成就。
像坦比哀小教堂一樣,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紀念性建築物,布拉曼特所設計的平麵是帶有中央圓頂的希臘十字式布局。由於政局的動亂和建築師的頻繁更替,大教堂的設計和建造一改再改,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然而,布拉曼特設計聖彼得大教堂的構思,對教堂形製的發展是有深遠影響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當布拉曼特去世後,拉斐爾直接接管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由於他的設計破壞了布拉曼特和尤利烏斯二世的最初意圖而未得以實施。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無疑是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師,他接受修建聖彼得大教堂的任務時已經70多歲了,人文主義藝術大師的氣質使他與布拉曼特相接近,他堅決回到布拉曼特的集中式平麵。
米開朗基羅大刀闊斧地對施工現場進行整頓,使工程進度大為加快。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和采光亭是由賈克莫·德拉·波爾塔和多梅尼科·豐塔納根據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建造的。17世紀下半葉,著名巴洛克建築師貝尼尼著手在聖彼得大教堂前麵修建了大型廣場。總之,雖然布拉曼特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意圖最後被歪曲了,但整個教堂,特別是東端部分仍然是極其壯麗輝煌的。從現存的建築上可以看到布拉曼特最初奠定的巨大規模和集中式教堂的基本設想,以及中央圓頂占主導地位的紀念碑式的主題,表明了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複興巨人的化身,是時代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