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收集案例
收集擬任崗位的相關案例,所收集的相關案例應該能充分地代表擬任崗位的特點並且能夠讓應試者處理時感到有一定的難度。
(三)案例篩選
對收集到的所有原始案例進行甄別、篩選,選出難度適中、內容合適、典型性和現實性均好的案例。
(四)編製討論題
對所篩選出的案例進行加工和整理,使其符合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要求,主要包括剔除那些不宜公開討論的部分或者過於瑣碎的細節,相應地應該根據所要考察的目的,補充那些所需要的內容,尤其是要設定一些與崗位工作相關而又符合特點的情況或者問題,使其真正成為具備科學性、實用性、可評性、易評性等特點,成為既新穎凝練又典型的討論題。
(五)試測討論題
討論題編製完成後可以對相關的一組任職者(不是應試者)進行試測,來檢查該討論題的優劣,檢查討論題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
(六)修正討論題
檢驗完成後,對於那些效果好的討論題便可以直接使用,而對於那些不好的討論題則要進行修正,直至討論題達到預期的效果。
六、無領導小組討論如何評分
(一)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計分方式
一般而言,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計分有以下三種方式。
各考官對每個考卑的每一個測評要素打分。
(二)不同的考官對不同考生的每一個測評要素打分。
各考官分別對每個考生的某幾個特定測評要素打分。在具體實施期間,考官之間可根據考官水平和考官特長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某一種計分方式。
(二)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計分內容
無領導小組討論中,評分者的觀察重點當然是應聘者的行為表現,這是評分者評價應聘者的一切信息來源。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評分者的觀察要點包括以下內容。
發言內容應聘者說了些什麼?是否善於提出新的見解和方案,采用什麼策略提出觀點;是否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觀點衝突時采取什麼策略說服,是否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支持或肯定別人的意見;是否能夠根據別人的意見修正、完善自己的觀點。
發言的形式和特點一一應聘者是怎麼說的?
參與程度:應試者的發言順序、發言時間、發言時機和有效發言頻次,
參與態度:能否傾聽別人意見,是否尊重別人,是否侵犯他人發言權;語言表達能力如何;
參與力度:分析能力、概括和歸納總結不同意見的能力如何?發言的主動性、反應的靈敏性如何等等。
發言的影響一討論者的發言對整個討論的進程產生了哪些作用?是否善於消除緊張氣氛,說服別人,調解爭議,創造一個使不大開口的人也想發言的氣氛,把眾人的意見引向一致。
發言的角色在討論活動中,充當的是旁觀者、協調者、激化者還是領導者;是誰在推動討論的進程?誰起主導作用?誰親和力最強?計分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語言方麵。包括發言主動性、組織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辯論說服能力、論點的正確性等,這些不同的要素應根據職位的不同有不同的權重得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測評的要素和各要素的權重,與具體的崗位、職位相對應。
非語言方麵。麵部表情、身體姿勢、語調、語速和手勢等。
其他個性特點。自信程度、進取心、責任心、情緒穩定性和反應靈活性等。詳情見下表:
七、無領導小組討論中要著重把握好的七個方麵
根據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測評要素和實踐經驗,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應著重把握好以下七個方麵。
(一)主導性
發言是否能在討論活動中起到引導作用,自己的發言對最終形成一致意見所起作用的大小,是無領導小組討論考察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團體性
組織協調能力是無領導小組討論考察的關鍵要素,因此,在討論中,切勿隻顧展現自己而忽視他人和整個團體。要把自己置於整個團體中,努力在整個團體中發揮主導作用,在把握討論的方向的同時,要注意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如,對於發言很少或沉默寡言的人,要想法給他們提供發言的機會。
(三)條理性發言的理由要充分,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在闡述理由時,最好能列出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等等。這也是考察應試者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互動性在討論中要注意與其他應試者的互動。要注意傾聽其他應試者的發言,目光要專注於發言的人對有可取之處的,最好能做記錄;其他應試者對自己提出的質疑要答疑,不可置之不理;要善於肯定別人的觀點或其中的合理成分。讚同支持別人的觀點也是考察的一個方麵,但在支持的同時,最好能提供新的論據或作其他方麵的新補充。
(五)積極性
發言次數是測評的一個要素因此在討論中要積極發言。
(六)感染性
無領導小組討論中,非語言(如語氣、語調、表情、手勢、身姿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盡可能增加發言的感染力。
(七)時間性
要把握整個討論進程的時間性,比如,在難以形成一致意見的時候,如果還有時間,就不可過早地提議使用舉手表決方法,反之如果有人過早提議使用舉手表決法可以提示:還有時間,可以再討論一下,使討論更充分。此外,要注意控製個人發言的時間,個人占用時間太長,無形中侵占了別人的時間,違反了公平原則。在討論中,要切忌出現“一言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