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風土人情3(1 / 3)

8.軼聞掌故

煙台的軼聞掌故數量巨大,可惜散落在民間自消自滅,從來沒有人加以搜集整理;由於煙台開埠早,是南北航運的中轉碼頭,所以名人來的多,名人的軼聞更多,然而,主者的忌諱也多。涉及到“隱私”的更是曇花一現。現在從“誌書上收集的一點點,實在是掛一漏萬。錄以備考。

宋學義鬥鯊魚;

林大樸力大;

王九天嚐泥定航向;

一條七千斤的大鯊魚;

罕見巨蛇;

蓬萊發現不明飛行物;

酒泡人參19年長出新根;

同治皇帝受罰;

高壽老人;

最大的一次瘟疫。

宋學義鬥鯊魚

北隍城島山前村的宋學義是個有名的“海碰子”(即能到深水中撈取海珍品的人)。約在1927年時,一次潛水撈鮑魚,遇到一條兩米多長的鯊魚襲擊。

他與鯊魚展開了一場海底搏鬥,用手持的“槍子”(一種鏟型鐵器)與鯊魚鬥了幾個回合後,憋不住氣了,且戰且往淺水中退,鯊魚緊追不舍。後來這一驚險場麵被岸上的人發現,人們推下舢板,裝上石頭向出事地點劃去,扔石塊趕跑了鯊魚。

宋學義身上已經多處受傷。

林大樸力大

林大樸是道光年間北長山嵩前村人。

一生沒吃過飽飯,一天他飯後從船上回家,妻子剛剛蒸了一鍋包子,叫他嚐嚐,他把一鍋包子吃光了,還沒覺得飽。

力氣過人。一天村裏夜晚唱大戲,留他看船,他被鑼鼓聲所吸引,竟把七八百斤的舢板扛到高梁地裏藏了起來,自己好去看戲。散戲之後,眾人找不到舳板,正著急時,他又把舢板扛了出來。

一天船運貨到天津,港口船多,排號卸貨得四五天,這時林大樸將一個上千斤重的鐵錨一下扔出去幾丈遠,震得眾人瞠目結舌,乖乖地讓他的船優先卸貨。

王九天嚐泥定航向

清初,南長山島黑石嘴村有個老漁民,名叫王九天,是個有名的“船老大”。

一次,船從上海啟航返島。航行不遠,大霧彌漫,什麼都看不見。眾人十分緊張,王九天卻躺在鋪上坦然處之。他定時叫香童(船上的小夥計)用水線砣子撈點海泥給他嚐嚐,然後再叫香童傳達他掌握航向的命令,就這樣船在濃霧中跑了幾天幾夜。

最後船安然無恙地跑回了長島。

一條七千斤的大鯊魚

1983年4月24日,欽島南村“魯長2023、24”兩隻對網船在黃海捕獲了一條大鯊魚,重達7000斤。加工後光魚肝就有1100斤,魚皮也有450斤。

罕見巨蛇

1957年4月,蓬萊王莊鄉鄧格莊村婦女於長蘭等,在本村西山樹林中發現一條巨蛇,長約10米,蛇背呈黃黑色並有花紋。蛇身有碗口粗,蛇口扁大,頭上有一條長10公分高1公分的紅冠,當地人稱之為“領紅”。

此蛇常在深夜發出一種似母雞咕咕叫的聲音。

1988年7月11日和1989年6月4日,鄧格莊的於洪明、於長祥等十多名村民先後在西山附近都看到此蛇。

蓬萊發現不明飛行物

1986年9月2日晚8時32分,一個不明飛行物從西北方向進入蓬萊上空。此飛行物呈圓形,發光,目測直徑約8厘米,後麵拖著一條長約20厘米的“尾巴”,速度較慢,穿過蓬萊上空,向東南方向緩緩飛去。蓬萊的民眾大都看到,最長的目睹時間達50秒鍾。

酒泡人參19年長出新根

1983年,牟平區王格莊林業站技術員彭桓舉家一株酒泡人參,在泡酒的第19個年頭上,不但沒死,反而在側根上出了新根。

這棵人參是其父彭永德的朋友在1965年贈送的,當年就泡在酒裏。不意19年後竟長出了一叢二三十條長達10厘米的新根。

同治皇帝受罰

黃縣賈楨做同治皇帝的老師。

某日,鹹豐皇帝偶而經過禦書房,由窗外看見太子被罰跪在地上,不禁龍心惱怒,推開門走進書房,拉起太子,扯著就往外走,並且說:“讀書作天子,不讀書也作天子。”

賈楨見狀,不亢不卑,應聲答道:“讀書作堯舜天子,不讀書作桀紂天子!”

鹹豐帝聽了,猛然醒悟,急忙扯了同治,又踅回書房,把兒子按倒在地,重新跪下,道歉說:“朕一時愚蒙,衝撞了先生,先生莫怪。”

賈楨便也伏首謝罪,從此君臣相處甚洽。

高壽老人

海陽鳳城先鋒村王子久,生於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卒於民國22年(1933年)享壽114歲。

他是海陽的名醫、宿儒,武林泰鬥,臨終前仍耳聰目明,生活基本自理。

其養身之道,可以歸結為“十好”:好勞動,好武功,好說笑,好禪坐,好陽沐冷浴,好吃雜糧野菜,好以文藝養神,好迎旭日運動,好自我按摩推拿,好飲回龍湯。

曾著《養身筆談》付梓問世。

最大的一次瘟疫

1917年7月,黃縣霍亂(現稱1號病)流行,全縣767個村中,有759個村染病。死亡16255人。

9.景點故事

旅遊成為“陽光產業”了,景點故事便該成為“金豆子”,因為,任何一個旅遊景點都得進行“包裝”,沒有插上“故事”的翅膀就不可能飛翔,讓遠近的人都來觀賞。沒有白娘子與許仙那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杭州西湖不門前冷落也很難遊人如織;沒有“八仙過海”的瑰麗傳奇,也就不會令蓬萊閣成為人人神往的人間仙境,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但是,一涉“黃金產業”就令某些人利令智昏,他們並不充分認識這一點,認真地進行一點文學包裝,大量的景點故事有待於挖掘,而許多在流傳中有了不同版本的還需要整理;一些粗糙的原始狀態的文字還有待加工。何時才能抓緊這筆文化遺產呢?

魏碑石刻的傳說;

金鑰匙的故事;

望夫礁;

秦始皇與不死草;

鄭道昭辭官當道士;

石老公與石老母;

萊陽茌梨的傳說;

五龍河的故事。

魏碑石刻的傳說

鄭道昭晚年辭官後,就在大基山道士穀中出家修道,天天和道徒們誦經,煉丹、下棋、攻書法,一直到死。

死後多年,有一天從西鄉來了三個推車賣碗的人。正走著,突然從對麵來了個騎白馬的白胡子老頭,童顏鶴發,仙風道骨,在馬上施禮道:“施主的碗是賣的嗎?”賣碗人答是,老頭說:“我都買了,請你們送到道士穀去吧!”賣碗人遲疑了一下,老頭又說:“不要緊,我給你在碗上寫個字,徒弟見了,就會要的。”說罷就從小車上取下一個碗來,寫了幾個字,把碗交給賣碗人,騎著馬走了。

賣碗的好不容易推上了道士穀,叫出了道長,把事情的本末說完,就把那隻寫了字的碗送給道長看。

眾道士不看也罷,一看,都大驚失色:這真是師傅的字!異口同聲地說:“師父真的得道成仙了!”

道長把所有的碗都留下了。再看,每個碗上都出現了鄭道昭的字,於是馬上焚香頌經。

事後,為了紀念鄭道昭,道士們把每個碗上的字都拓下來,全部刻在道士穀和雲峰山的石頭上。這就是今天所見的雲峰山和大基山道士穀中鄭道昭的魏碑石刻。

金鑰匙的故事

據說,玲瓏山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黃金寶殿。殿內,各種金銀財寶,無計其數。這座寶殿有一座堅固的後門,石門上掛著一把銅盆大的石鎖,隻有一把金鑰匙能將石鎖打開。可這把金鑰匙藏在哪兒呢?

玲瓏山下有一位貧苦的采金老人,為求得金鑰匙,每天進山尋覓,他經霜冒雨,風餐露宿,摸遍了玲瓏山的每一塊石頭,終於有一天,在“滴水崖”千丈瀑布的源頭——“蓮花盆”的底下找到了它。采金老人拿金鑰匙將石鎖打開,進門一看:一座豪華的宮殿,金梁玉柱,四壁生輝。在宮殿的大廳裏,一頭滾胖的金牛拉著一盤金碾,正在碾金豆子,老人不由得心花怒放,但又一想,自己一個孤寡老人,哪裏用得著許多金銀財寶?溫飽足矣!就在地上揀了幾顆金豆子出來了。

這事不知怎的被一個牧師知道了,他就邀請老人喝酒。老人平生未聞酒味;又哪裏經得住牧師的勸酒?不多時就酩酊大醉了。那牧師得以售其奸,偷得了金鑰匙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了石門。打開石門,他被黃金刺得眼花繚亂,很快就裝滿了一袋金豆子。但是,他還不滿足,心想:為什麼不趕走金牛,再讓金牛馱上一袋子金豆子呢?於是他回身去牽那頭金牛。

哪裏又牽得動?隻見金牛把蹄子挪了挪,就令玲瓏山晃動起來,隻聽“哢嗒!”一聲,石門關上了。從此,牧師與金鑰匙都不見了蹤影。

望夫礁

南長山島北端有個礁,名“望夫礁”。

相傳在很久以前,島上有戶人家,長年為漁霸打魚,以此來維持生活。

臘月的一天,漁霸帶著家丁闖進來,硬逼著漁民馬上出海,為他打活魚鮮蝦辦酒筵。漁民知道臘月出海,風狂浪惡,十分危險,可是漁霸威逼說:“若不出海,就甭想再在我的船上幹活;以前欠的債也要一筆還清!”可憐的漁民被逼無奈,隻得含淚告別了妻子和孩子,鋪風蓋浪地駕船而去。

丈夫走後,妻子一直抱著孩子站在海邊,望眼欲穿地盼著丈夫歸來。可是,望穿了雙眼也不見丈夫的身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位漁民妻子終於未能等到丈夫,而自己卻變成了一尊石人,後人稱之為“望夫礁”。

秦始皇與不死草

萊州三山島中峰頂有一巨形平石,上有石坑酒樽九隻,筷印一雙,手掌模兩個。當地人稱這是秦始皇祭祀陰主留下來的。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被百官簇擁著東巡到了三山島,登上中峰攬勝。隻見三峰突兀,俯臨大海,風卷浪湧,蔚為大觀。聯想到個人生存時間太短,而長生不老之藥不可得,心中悵然,就想祭祀陰主。

權臣趙高、李斯在峰頂擇一矩形平石,鑿坑為樽,注滿醇酒,就祭祀如儀了。

禮畢下山,忽報有方士求見,始皇立召,見他眉清目秀,身體修長,便問:“你見我有什麼事?”方士跪答:“我已得不死草,進獻陛下,今夜便請真人到來,陛下見到真人,即可服用此藥,定能長生不老。”始皇聽了,非常高興,忙令趙高把不死草呈上,並厚贈了方士,方士飄然而去。

始皇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不死藥,心想:“這一定是我祀陰主的報應!”可是,等了一夜也未見仙人到來。

淩晨,趙高急報:“戶外有巨人腳印!”

始皇便立命煎服不死草。

結果是,服後,“千古一帝”暴卒。

鄭道昭辭官當道士

鄭道昭博學多才,在朝中做官常與皇帝對詩,很受器重,但伴君如伴虎,幾經懇求,終被放到光州(今萊州)當了刺史。為政清廉,人稱“鄭青天”。

有一天,遊雲峰山,與道家講經論道歸來,覺得肚中饑渴,便走進膳房。逢巧膳夫不在,卻瞥見兩隻大老鼠正在偷雞蛋,一下子從桌麵跌滾地上,毫無聲響,然後一個咬住另一個尾巴就把雞蛋拖走了。

鄭道昭正讚歎老鼠偷雞蛋的本領時,膳夫挑水進來,見鄭大人到此,不由得一驚。鄭道昭問:“雞蛋哪裏去了?”膳夫正為雞蛋不翼而飛犯愁,見老爺追查,就謊稱自己把雞蛋偷著賣了。

鄭道昭啞然失笑:“你是老鼠嗎?”說罷就將桌子的圍裙一掀,說道:“你偷的雞蛋不都在這裏嗎?”

膳夫過去一看,牆角有一大堆雞蛋,有的成了蛋殼,有的還好好的。鄭道昭告訴膳夫,都是老鼠做的怪。

吃了飯,鄭道昭尋思:堂上問卷,動輒用刑,老百姓哪有不怕的?唉!我平日一定錯斷了許多案子,錯殺了許多無辜。幸虧我還是個鄭青天,隻怕百姓也會罵我鄭黑天了!

從那以後,他就辭去了光州刺史職務,隱居到大基山道士穀中當道士去了。

石老公與石老母

在福山西北的磁山半山腰上,有一尊瘦削的巨石,像個老翁倚山而立,向東北方向凝望著八角海灣裏那塊佝僂似人的礁石。

山上那塊巨石人稱“石老公”,而海中那塊礁石,人稱“石老母”。

傳說很久以前,磁山腰上住著一雙無兒無女的老夫妻。他們雖然貧窮,但卻相濡以沫,靠種薄地、采野果、挖野菜度日。有一年大旱,顆粒無收,山上又寸草不生,老倆口雖然勒緊腰帶,仍無法維持生活。老公公又餓又累,病倒在床,湯水不進了。老婆婆急得火燒火燎,一籌莫展。急難中想到了大海,她想到大海裏撈條魚,熬點魚湯給老公喝。

老公公當然不允,路途遙遠,一個纏足的婦道人家,何時才能走到?

老婆婆執意要去。待到老公睡著時,他偷偷上了路。夜路伸手不見五指,老婆婆時而跌倒,時而碰傷,不顧一切地拚命往前跑,不知走到什麼時候,忽然眼前豁然開朗,隻見黛青色的海水,在慘淡的星光下湧動,她驚喜地撲進海裏,海裏的大魚小魚都圍著她轉。

可惜她太疲勞了,左撲右捉,才隻抓到一條小魚,剛要捧回來,雄雞報曉了。她被巡海夜叉發現,用手一指,她便成了一塊礁石。

老公公醒來,掙紮著爬到山腰,倚山而立,眺望大海,盼望老婆婆歸來。等啊,等了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就變成了一個石頭人。

萊陽茌梨的傳說

一個赴京趕考書生姓董,途中染了重病,投宿萊陽五龍村一小店住宿。五龍村有一梨園,董生入園散步,陡然覺得口渴難忍,想討個梨解渴,遍尋人影不見,卻見一棵老茌梨樹樹幹粗可合抱,支幹盤曲如蒼龍行空,枝繁葉茂、果樹累累。董生看了這梨樹壽而不枯,蒼勁挺拔,敬意油然而生,便深揖道:“老梨樹呀,老梨樹!你雖為草木卻如此長壽;我雖為萬物之靈,卻要被重病奪去生命了。悲夫!哀哉!”話音未落,卻見樹後走出一位長者,鶴發童顏,雙眸黑亮,手中托著一枚金黃色的大茌梨。慈祥地說道:“公子莫要悲傷!你飯後吃此梨一個,堅持下去,不出一月定可痊愈。”說罷就把梨交給了董生。

董生咬了一口,便覺如酥如飴,化為蜜汁,口中生津,五髒滋潤,六腑清爽,便高興地說:“妙哉,茌梨!莫非神乎?”老者笑道:“公子福相,必為翰苑之才。大比之年必奪魁,我送你一筐茌梨,你可邊走邊吃,既能治汝之病,又能增汝之壽。”董生十分感激,與書童一起跪下給老者叩頭致謝,站起來後,隻見老者飄然而去,隻有一筐茌梨放在老梨樹下。

董生依了長者的話,主仆二人晝行夜宿,奔赴京城,路上餐後食梨一枚,病情果然好轉。既至到了京城,身體康複,筐裏尚有四枚,董生吩咐書童妥為保存。

秋試董生果然高中狀元,又被招了附馬。洞房花燭夜,董生獻那四枚茌梨給公主。公主在宮中,什麼樣的奇珍異果沒吃過?可從未見過萊陽茌梨這樣肉細味美的佳果,吃了兩個,留下兩個,要請皇帝與皇後來享用。

皇帝、皇後吃了,讚不絕口。皇上說:“梨乃萬果之宗,此梨堪稱是梨中之優,美哉!此梨。”皇後也說:“真乃天生甘露,不可多得!”

自此,萊陽茌梨列為皇家貢品,名揚天下。

五龍河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萊陽城北並沒有河,而城南隻是一片汪洋,叫“希養澤”。澤中五條龍爭首領,整天噴雲吐霧,鬧得風雨失調。

玉皇大帝知道了,召見五龍,頒旨道:“你們在城北開五條河,先交旨者便為五龍之首。”

五龍領命,離開天庭,到萊陽城北,各自選定源頭,開鑿起來,峴河之外的四條河,都是橫衝盲撞,所過之處,村莊田園衝毀不計其數。結果四條龍先到天庭交了旨,唯獨峴河龍姍姍為遲,且疲憊不堪。

玉帝問道:“緣何遲遲而來?”

峴河龍奏道:“臣到萊陽城北,看到那裏土地幹旱,黎民視水如油,頓生憐憫之心,便把河源選得遠一些。為了使沿河村莊免受洪水之災,便繞道而行,大彎拐了七十二,小彎拐了九十九,故此來遲,萬望玉帝恕罪。”

玉帝聞奏,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稱讚道:“賢哉,此龍!”便降旨:“爾等五龍,賢龍為首。”

從此以後,五龍以賢龍為首。峴河,被稱為“賢河”,因沿途拐彎多,旋渦多,又被稱為“旋河”。

10.昔日工具

傳統工具像鋤、鐮、鍁、钁;像斧頭、錐子、剪子,盡管功用已經大大弱化,但仍舊還在使用。而一些工具,特別是交通工具,隨著機械化進程的加快,已經被淘汰,成為“昔日的輝煌”,但是做為“曆史的痕跡”,還是應當“錄以備考”的。

手推車;

地排車;

趕驢腳;

馱轎;

人力車(洋車);

汲水工具;

耕耘工具;

風匣。

手推車

手推車,即獨輪車,煙台人稱之為小車。20世紀四十年代前,手推車全係木製,40年代初,木輪外加鐵圈,鑲入膠皮,木軸改為圓鋼軸。1958年全部改為軸承充氣膠輪。至80年代,手推車規格改為長1.85米,後寬1.2米。

手推車曾經有過輝煌的曆史。戰爭年代,“車輪滾滾”,解放區的支前大軍就是推著小車,軍隊打到哪裏,他們推到那裏,把糧食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前方。一直推到了南京總統府、上海的外灘。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車輪滾滾》,主人公的生活原型就是萊陽人。

手推車跟人民的生活聯係也十分緊密,在農村是主要生產工具,上山送糞、下泊運土全靠它。據統計,1985年煙台市共有手推車140萬輛。

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生產能手,往往可以看他能推多麼重的小車就可窺豹一斑。1961年尼山水庫搶險,湧現出“小車大王”杜顯立,平日可推千斤車,在45度坡上可推六百斤,受到了水利部的嘉獎。會推車被認為是農業把式的基本功。

地排車

又稱“大板車”。昔日城鎮的主要運輸工具。

煙台開埠之後,大量的土特產品要到煙台集中外運,而眾多的舶來品需要往四鄉分散。當時的主要道路路況很不好,煙濰公路的修建是20世紀二十年代以後的事。畜力運輸工具也多用驢,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就是地排車。最初是麗個木輪,後來變成了膠輪,載重量要比獨輪車多幾倍,對道路的要求也不高,平坦即可,有不大的坡可以通力合作。因而煙台的道路上出現了一道特有的風景線——成群結隊的地排車。

這其中還有一種送水的車,地排車上橫躺著一個碩大的木筒。當時煙台城區迅疾擴大,有數的幾口甜水井不敷運用,就要到通伸、初家等遠郊取水,“送水業”應運而生。他們用特製的地排車,挨門挨戶地送水,按量收取“水牌”,月底或者半年進行結算。

地排車無疑是勞動強度很大的行當。當時煙台人有句咀咒人的話:“你別張狂!混綹了,當不了拉大板車!”

趕驢腳

20世紀前期,汽車運輸興起之前,煙台的主要客運形式是驢馱運,俗稱為“趕驢腳”。在主要大道上,差不多每隔20裏就有一群“趕驢腳”者聚集在那裏,他們千方百計地誇獎自己的驢如何如何,借以拉客;當然也有價格的競爭,一般都是馱載二十裏,收錢100文。長途跋涉,可以加減,但差別不大。低於二十裏的很少,當時的人,如果不是攜帶很多物品是舍不得花這一百文的。有錢的人也不會花這一百文,因為坐這“趕驢腳”很掉價。

1921年煙台興起了汽車運輸,當時僅有28輛汽車,價格不菲,乘客還沒普及到“趕驢腳”這個檔次。三十年代中期,官、商汽車達到了200輛,“趕驢腳”就逐漸消聲匿跡了。

馱轎

馱轎又稱“苫子”,是20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主要行旅工具。兩匹騾子以2米間距前後排列,騾子兩側各架設一長約四米的長杆,長杆之後部裝成車裝,就是所謂的“馬車”,俗稱“大軲輪子”,是當時最為高級的運輸工具。在偏遠山區,某戶擁有大軲輪子,就是絕對的富戶。一根石條在山裏僅值兩角錢,運出山外就賣四元錢。當時主要大道旁有許多大車店,又稱騾馬店,就是為其服務的。

如果在兩騾中部,兩根木杆間向上紮弓竹,竹上覆以葦席,木杆間結以繩網,網上墊穀草褥單,即成“苫子”。可乘坐三四人,用時組裝,用完拆卸。能乘坐苫子,前後均有一騾,頗有威風,就是上層人士了,更有講排場者,則乘“馱轎”,即在大車上安放長方形轎廂,隻乘一二人。兩個騾子前行開道,跑起來就格外快捷了。有時也用單馬拉。